第三十一章 反叛(上)(1 / 2)

加入书签

 阿敏是被我逼反的,熟悉内情的人大概会这样说,然而老百姓们不这样看待,在他们眼里,阿敏残暴而贪婪,正是由于这样他极富有野心妄图吞并多尔衮的部队,在北方称霸,他更忘恩负义,掉转炮口来对付给他提供武器的我。

至于真实的情况,阿敏为什么要造反,或许只有他自己知道,但不管怎么说,阿敏造反了,他不仅宣称重归皇太极旗下,而且还纠集了辽东的八旗余部,以及洮儿河附近的喀尔喀、札鲁特和喀喇沁诸蒙古部落,共同会盟来攻打我和多尔衮。据说在得之自己的弟弟被我砍杀后,他的那位小福晋,很起了一些作用,是连哭带闹,外加上吊的威胁阿敏造反给他弟弟报仇,这也随了阿敏的意,不就是因为一些贱民么,他压根就没把这些汉人放在眼里,就是我李开阳也不过是个运气好的卖春药的郎中,这里是内陆,没有海军支持,我看你李开阳能掀起什么风浪。

再说了,此时阿敏腰板硬得很,一方面根据情报他军营里的火炮绝对不会比多尔衮的少,这些火炮他可是亲自看过试射的,那威力不用说,他心里这时肯定暗暗笑我是白痴,居然把这么好的武器交给他,难道就没有想到这一天么。同时前来支援他的大贝勒代善也带来了八旗的火炮部队,这些火炮是北京之战皇太极在永平俘虏的工匠造出来的,虽然没有朝鲜的好,但是胜在数目多,多少也管用,加起来他的家底还真不少,自己2万部队,八旗3万,蒙古2万,足足七万大军,而多尔衮不过三万,就算是训练再有素,也无法阻挡他这支凶猛的部队。在阿敏看来,将士兵放出去任他们劫掠才是训练部队最好的办法,实践出真知,在他这里得到了最佳的“诠释”。这些自然要感谢皇太极,为了劝说并协助阿敏造反,他的功夫可是没少做,不但派兵,而且还发饷,允诺阿敏投降后将恢复从前的爵位,并且和大贝勒代善一起辅政监国,这位老四,还识趣的送来了十位女真、蒙古以及汉人美女,那位小福晋正是其中之一,一来了就十分得宠,连同他的胞弟也鸡犬升天。

皇太极下了这些功夫,自然就是为了巩固他的后方,同时也是为了打击我,甚至是留下了他的精锐部队巴牙喇营一部,构成了这次造反的中坚力量。

敌人来得是如此的迅猛,快的仿佛如急风暴雨,这让即使有准备的我们也多少有些措手不及。皇太极并不是好对付的,他能率大军安然西征,绝对不会再像从前那样让我故计重施任我们在他的后院里闹,阿敏是他埋下的最好的伏笔。劝降阿敏不是一件难事,阿敏贪婪,阿敏狂妄,阿敏好色,阿敏残暴,这样的人有很多弱点,并不难掌握,只要你给他足够的好处,再加上能迷惑他,当年我就是这样干的。

尽管对阿敏的叛乱早有准备,但是我绝对没有料到敌人来势如此凶猛,并且兵力强大,皇太极似乎算准了我必来抄他老巢,所以留了一份大礼给我,这份大礼对于我来说也的确不好消化。因为没有足够的兵力,我不得不收缩外围,将大庆城外的驻军和阿敏进军路线上的移民收缩到城内,如此一来本就不宽裕的城池,这时显得分外的拥挤,而城下此时已经万马奔腾。阿敏的部队正在赶制各种攻城器具。

此时多尔衮的帅帐内,众人的神色异常严峻,这场仗绝对不像当初我们估计的那样简单,可以说我们被皇太极算计了。他西征蒙古一方面是为了扩大地盘另一方面也是创造机会让我们偷袭他的老巢,这次率军来帮助阿敏的正是大贝勒代善,名义上阿敏是总指挥,可是人员和粮草的调度却都要听代善的。不光我们被算计了,阿敏同样被算计了,当他绝对反叛的时候,它实际上已经交出了指挥权,在绝对优势的自己兄长面前,即使是狂妄如阿敏者也不得不低头。

城下,望着已经布好阵势的八旗大军,我倒吸了一口凉气,皇太极这达半年真是没少折腾,居然扩充了这么多的军队,尽管很多士兵装备简单,甚至没有盔甲,可是在人数上他们绝对是占了优势,幸亏我也不傻留了后招,否则这场仗到底谁胜谁败还真不好说。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