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2 / 2)
那么明代大航海先进到什么程度呢?当时郑和麾下船有二百四十余艘,人数有二万七千余人。而九十多年后葡萄牙王国的伽马的麾下仅有四艘船只和一百七十余人开始了寻找印度的发现之旅。这只是一个简单的数字对比,至于它背后所包含的信息大家自己补脑了。“郑和之后再无郑和”,这是因为大明王朝继续奉行了闭关锁国的政策,而对于葡萄牙来说即使达伽马并没有找到印度,他们仍然会继续探索发现,直至找到印度,这才是本质的区别。
那么当时文官集团的代表人物夏元吉以及刘大夏就认为大航海于国、于民无益,是一大弊政,必须废止。这是R学的统治地位和其文化思想的大环境造成的,即使把我们现代人放到那个时代也无能为力,无法改变。更何况是那个时代在R教思想绝对统治之下。他们所代表的是当时大明王朝精英阶层的主流的看法。即使是皇帝朱棣也不敢违背祖训与整个文官集团对着干,也是打着“皇家”的旗号,别无分号的巡弋在大洋之上,他也是试图循序渐进改变这种思想,直至达到解除海禁的目的,虽然最终还是没有达到目标,但不可否认朱棣的智慧和魄力以及能够力排众议调动庞大的国家资源造船出海的超前战略眼光。
在朱棣死后,大明王朝的新皇帝朱高炽为了笼络文官集团,巩固帝位,也顾不上他爹爹的航海大业了,从善如流的接受了大臣的谏言,遵祖训,罢航海,继续了自掘坟墓的闭关锁国的政策。他爷爷朱元璋的祖训是“片板不得下海”,就让他爹爹的大航海见鬼去吧!在帝位的诱惑之下这个孝也不那么单纯了。而郑和却为了我华夏的航海大业做出了最后的努力和呐喊,大概意思就是,你爷爷的国策已经过时了,你爹爹的国策才是对的,人嘛要与时俱进,不要穿新鞋走老路。大明船队很能赚钱,他们不但能自给自足,而且还能充实大明的国库和内库(皇帝的小金库),我知道和读书人谈钱很俗气,但是这帮家伙只算花的不算赚的,这是不对的;另外他们还很能打,不谦虚地说就是无敌于天下,虽说我大明乃是天朝上国,礼仪之邦,做生意一贯秉承公平买卖、童叟无欺,但是如果他们敢耍花样、欺负人,我们就打得他们满地找牙,乖乖听话;我大明有万里海疆,绝不能弃之不顾,若是有他国有为之君夺取南洋,则我华夏危矣……从郑和的言辞当中不难发现,伯乐(朱棣)和千里马(郑和)已经是我华夏睁开眼睛看世界的第一人了,而且船队的作用以后可用作经商和征服异国,话已经说的这么清楚明白了,结果仍然是无法改变,无法挽回。于是先皇帝朱棣已经搞了二十余年的航海大业毁于一旦……
与明朝同时期的弹丸之地的葡萄牙亨利王子,是位“从未远航的航海家”,但他通过资助及派遣探险船队、建立航海学院、建立观象台及图书馆收集各种航海数据资料及地图、建造100吨以上的船只免费提供木材、所有需要进口的船只配件全部免税、设计并建造了适合长期远洋探险在逆风时仍可航行的多桅三角帆船,经典的卡拉维尔帆船就是由此演变而来……毫不夸张地说是他开启了欧洲的大航海时代。这位异常虔诚的JDJ徒把一生都奉献给教会和葡萄牙的航海大业,他秉承教义,严格律己,生活俭朴,终身未娶,却也同时开启了欧洲的殖民扩张和奴隶贸易。这是什么?一个不为名,不为利,不为美色所动的葡萄牙的国士无双同时又是我们所说的罪恶之徒。
那么朱棣和郑和所发起和主导的大航海又是什么?看看R教的精英们的分析和评价;首先,因为朱棣的皇位是从建文帝朱允炆那里抢来的,而据传朱允炆未亡出逃入海,朱棣非常害怕朱允炆在海外的某个荒岛上厉兵秣马、积蓄力量,有朝一日登高一呼,天下响应,烽烟四起,推翻他这个非正统的皇帝。所以我们先假设朱允炆已死,按照R学的主辱臣死这个逻辑,那么朱允炆这一系的大臣都应当去追随朱允炆而去,而朱棣属于谋逆篡位,按照R教的逻辑这是不忠,大逆不道,人人得而诛之,但事实上大多数都投降了,继续为朱棣打工,可是总要给投降找个理由吧,那就是朱允炆还没未死这个理由最为充分,因为明太祖朱元璋是传位于朱允炆而不是朱棣,所以朱允炆代表的是正统,只要正统仍在,大家就有理由保存实力,蛰伏待机,可以曲线救国嘛,因此即使朱允炆就是真的死了也被他们说活了,所以不必再分析朱允炆是死了还是活着了,因为他必须活着。由此便引出了朱棣违背祖训造船出海派郑和率领船队四处寻找朱允炆的下落的故事,因为朱棣害怕由于R教正统学说而引起的推翻他的皇位的战争。其次,大明一年的财政收入只有白银几百万两,造船下海花费白银数千万两,给大明财政造成了巨大的负担,如果不算收入只算支出的话这确实是一大弊政,问题是郑和的船队赚了多少钱翻遍史书也找不到只字片语,是修史的R学精英们选择性忽视了还是朱棣和郑和是个傻缺,几百艘满载茶叶、丝绸、瓷器的船只,去的时侯全部送人,而回国的时候全部空仓?就算是朱棣和郑和是傻缺不懂赚钱,那么永乐年间营造新都北京城、五征漠北、南征安南、东征日本、修永乐大典、修长城、修武当山、疏通大运河、建大报恩寺、建新明陵、再加上造船出海……以上工程皆耗银数百万乃至于数千万两,仅凭大明的那一点税收是根本无法支撑永乐一朝如此庞大的支出,即没有加税也没有外快,试问这些钱是从哪里来的?第三,“万国来朝”是朱棣的面子工程,所以他是一个好大喜功的皇帝,薄来厚往使政府财政每年额外支出几百万两白银,也不知道这钱从哪来的?第四,郑和除了寻找朱允炆之外,四处搜罗奇珍异宝取悦朱棣,以获得皇帝的恩宠。第五,还是好大喜功,郑和率领船队四处耀武扬威,炫富、炫武,做海洋警察,没事找事的管闲事,实在是有违以德服人的做人准则……
至于其它航海家,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等,限于篇幅请大家自行补脑,并极力推荐一个平民和女王通过三个月的讨价还价签订的以至于完全颠覆我世界观的《圣塔菲协议》……
哦!对了,前面提到达伽马率领四艘船到达印度,返航时沉了两艘,只有两艘返回了里斯本,但即使这样所获得的利润是投入的几十倍,由此可知巨大的利益才是大航海背后的驱动力……由此也标志着东西方强弱转换的开始。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没有伤害就没有进步。这个关起门来孤芳自赏,自我陶醉的R教,最终葬送了华夏民族的最后一点尊严和血性……透过现象看本质,说穿了也一文不值,那就是利益,他们为了自身的或背后的利益集团而损害国家的利益。但是他们却义正言辞、掷地有声、假仁假义的声称“罢航海”是为了天下苍生和江山永固,最终大明是穷死的,汉人几近灭族,这何尝不是报应,而R教则继续效忠他们的新主子,并美其名曰融合……
记得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我总是喜欢把最好吃的留到最后;如果是阅读几本书我也总会把我认为最精彩的那一本留到最后读。但是这一次我违背了这个规律。其实下这个决心也就是我开始下笔之前我总是在想先练练笔再写这段历史,不要糟蹋了好题材。按照之前的逻辑我这样想是正确的,但最终我才想明白了,我的出发点已经错了,因为第一本书就是大家认识你的名片,如果这本书成了,那么之后大家可知笔者写书选材的大概范畴了,就如同进了川菜馆的顾客不可能不喜欢麻辣口味是一个道理。一个川菜厨子,必须有那么几道地道的特色菜,所以同理我也必须先制作我的特色菜,使所有吃过这道菜的顾客去做出判断和选择,而我必须竭尽所能做到川菜的特色,而不是为了所有人的口味把这道菜做成了八大菜系兼顾,那么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所以我决定不再耍小聪明,老老实实的把这个题材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写好。至人无梦,但这书是写给有梦的人看的,各位有梦的看官您请了……<div id="center_tip"><b>最新网址:www.</b>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