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1 / 2)

加入书签

 第三章

文水发源于西部的乐贝斯山脉(乐贝斯当地土著语神山),横贯整个大陆的东西,向来被称之为“母亲河”.文水全长七千多公里,支流众多,整个文水流域就是帝国的粮食产区,全国百分之六十的人口集中在这一区域。尤其是中下游地区,更是集中了除京城外所有过百万人口的城市。

文水虽然支流众多,却很少发生洪灾。这也是当初被称之为文水的原因。文水的上一次洪灾,据史料记载还是发生在71年前。那次洪灾直接导致近百万人丧生,一千五百余万人受灾,流离失所。北方山北、河北、临海三道的游牧民族以及西北漠北道的沙漠民族更是趁机作乱。帝国虽先后数次派兵围剿,均告失败。如今政令仅能在道内几个城市之间传达,使得四道已经名存实亡。

近年来,西南巴陵道山越夷族开始叛乱。西南山区山高林密,猛兽瘴气丛生,朝廷数次派大军围剿均以失败告败。西南叛乱,愈演愈烈,渐有失控之势。

南方云林道,原为当初昊天大帝南征海上诸岛的基地。每次征讨,均会带回大量俘虏、奴隶。经过六百余年的繁衍生息,当初的番民早已在当地开枝散叶,人数上要远远高于帝国居民,近年来更是蠢蠢欲动。如果不是定边侯高世勋颇具乃祖之风,全力镇压,恐怕早已天下大乱。

六月底,一场热带风暴席卷席卷云林、靖海、安南三道大部分地区以及甘南道南部夷岭、山南二州。其中尤以云林、定南二道损失最为严重,狂风暴雨裹着小至拇指的冰雹,几乎席卷全境。风暴过后,境内房屋倒塌无数,遍地哀鸿。万幸夏收已经结束,不致造成大面积饥荒。

七月初,安南道与甘南道交界的灵山县,因为争夺灌溉水源,当地居民和山越夷民发生冲突,发生大规模械斗。当地驻军赶到时,双方已经战成一团,不得已进行强行驱散。驻军多为当地子弟,驱散过程中难免有失公允。

三日后,在冲突中倍受欺凌的山民联合附近十几个山寨的山民对当日发生冲突的村庄以及邻近的几个村庄发动报复性袭击。打死打伤村民数百人,并且在官兵到来前,携带着大量抢来的粮食、财物、农耕用具逃进附近的玉屏山脉。

玉屏山脉绵延近千里,西起巴陵道东南,是乐贝斯山脉余脉。向东横贯甘南道,沿安南、甘南两道交界处一路向北,是甘南、安南、云林三道的天然分割线,止于甘南、云林两道与京畿卫的交界处。

山越夷民的暴动,惊动了云林道太守陈上云。陈上云身出帝国名门望族,家族内世代皆有人出仕为官,当今族长陈岐更是当今太宰,执掌帝国政务。陈上云为太宰陈岐三子,自幼多谋。如今遇到山民暴乱之事,自然首先想到要把责任外推。于是找到刚刚平定南部番民叛乱归来的定边侯高世勋,请他出兵平定山民暴动。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