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裴矩首成门外汉,云起先创夷制夷(2 / 2)

加入书签

当年,这种坞堡相连,互相相护的制度,即使在五胡乱华,中原汉族迹近灭族之时,依然强悍地保留了汉族的火种。</p>

可见,此种既独立,又能相互呼应的防御和作战体制,具备顽强的战斗力和生命力。</p>

高句丽师承中原,却似乎比中原走得更远了。</p>

现在,战争一触即发,导火线终于出现了。</p>

高句丽支持契丹,直接进攻隋朝的营州。</p>

再往前进一步,就一定是二个国家的直接武力对抗,在同一块土地上,不可能出现二个霸主。</p>

一山不容二虎,这是古训,也是现实的需要。</p>

隋高一战,已经无可避免。</p>

杨广刚开始并未做好全面和高句丽开战的准备,对于东北,杨广其实并没有更大的领土和吞并野心。</p>

他的目的只是让高句丽臣服,以满足他万国来朝,自己俯视一切的虚荣心。</p>

杨广的策略是以夷制夷。</p>

这是一条有效的策略,也有过非常成功的案例。</p>

这就是著名的韦云起奇袭契丹事件。</p>

当年契丹入寇营州,隋朝不发一兵一卒,只是派遣韦云起前往突厥征兵,启民可汗拔出二万人马归韦云起指挥。</p>

他是当世战略大家,察事物于微末,而预做计划与安排。</p>

他的成名之作,就是在杨坚的面前,当面直指他最钟爱重用的女婿,柳述缺乏实际的经验,不是兵部尚书的合适人选。</p>

“柳述骄豪,未尝经事,兵机要重,非其所堪。”</p>

言下之意,也是明言柳述不是杨坚托付国家的希望所在。</p>

从仁寿宫事变,杨坚的蹊跷死亡事件,以及他本人也被杨广摒弃流放的结果而言,韦云起可谓早存卓识。</p>

而进入杨广一朝,韦云起更是主导了一起朝廷针对山东人士的朋党案。</p>

他曾经对杨广进言:“今朝廷之内多山东人,而自作门户,更相剡荐,附下罔上,共为朋党。不抑其端,必倾朝政。”</p>

这封奏文,让杨广顺势清理和敲打了山东籍人士在朝廷的力量,以平衡杨广的用人政策。</p>

韦云起实在是出将入相之才,他站在更高的层次,好似开了天眼一般。</p>

他虽然只有一人,却足以当十万之师。</p>

韦云起抓住契丹本是突厥臣属,对突厥不设防的心理,决定施展奇袭。</p>

他先在这去突厥军队中,颁布了极为严格的行军命令。</p>

为了立威,他抓住一个不听命令的突厥高官,杀一儆百,持其首级,巡视突厥军队。</p>

这确实达到了震摄人心的立威的效果,在掌握生杀大权的韦云起面前,突厥将帅拜见他,从此之后,都是膝行股栗,不敢仰视。</p>

于是,这去军队,上下一心,令行令止。</p>

突厥的骑兵完全听命于韦云起,形成了一支让人生畏的铁军。</p>

韦云起同时也是一个关注细节的人。</p>

他让突厥派出使者,主动去欺骗契丹,说准备和邻近的高句丽做交易,让他们放松警惕。</p>

于是,一切水到渠成。</p>

当突厥的骑兵,距离契丹营地五十里时,全军发起冲锋。</p>

这是一场一边倒的战斗,契丹人没有任何准备,战斗还没有开始,就已经结束了。</p>

韦云起俘获了契丹的男女,总计四五万人口,然后,将其男性全部杀死,女子及契丹畜产的一半赐给突厥,当作其出兵的赏赐。</p>

这是一起完美的借兵制敌案例。</p>

杨广显然印象深刻,他着力表彰韦云起,并且,在杨广经营西域之战,他还想故伎重施。</p>

征伐吐谷浑时,杨广也和启民可汗约好,一起派兵征伐吐谷浑,但那次,启民可汗竟然失约了。</p>

这其实是一个不好的开端,有理由相信随着启民可汗年龄渐老,在突厥内部,他的绝对权威,出现了了挑战者。</p>

这种微妙的形势,也延续到杨广北巡之后。</p>

杨广并没有做好全面和高句丽开战的准备,他最初只想打一场局部的战争,借用突厥的力量征伐高句丽。</p>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