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0章 软硬阴三招用尽,两将中立秘计成(2 / 2)

加入书签

一计不成,又生一计。</p>

这次李建成想要将李世民府上的精锐外调,想清空秦王府上的人才。</p>

程知节坚决不听从调令,他有直接抗命的勇气和底气,显然来自李世民直接的支持。</p>

双方势如水火。</p>

程知节被外放为康州刺史,他痛心疾首地向李世民请命说:“大王手臂今并翦除,身必不久。知节以死不去,愿速自全。”</p>

程咬金虽然可以拖延时间,但李世民府上的文官谋臣,却没有迟疑的理由。</p>

正如李无吉所言,“秦府智略之士,可惮者独房玄龄、杜如晦耳。”</p>

李建成展示了他的优胜和可怖的力量,李渊听从了他的建议,房杜二人,被调出府外。</p>

情势岌岌可危,最后的决战一触即发。</p>

李世民有些犹豫,他其实还没有完全准备好。</p>

最重要的一点是军队头领们的心意和动向。</p>

李世民自己本来就是无敌的统帅,加上早就开府延揽了很多人才,家底非常丰厚。</p>

但还有二个人,他却需要重点考虑。</p>

一个是李靖。</p>

他虽然很早就是秦府中人,也受过李世民的恩情,才免于被李渊斩首。</p>

但他因为跟随李孝恭在江南成功立业,现在成了李唐在江南系人马的代表。</p>

另一个人是李世绩。</p>

他虽然一样归属于李世民麾下,但他已经成长为山东传统势力的领头羊,山东力量,一百多年来,是足以抗衡关中的势力。</p>

这二个人,虽然都和李世民有私交,但现在事关重大,必然会以自己的利益做出选择。</p>

非常幸运的是,他们都保持了一种稳健的行事风格。</p>

他们不会派兵参与李世民的行动,但却也没有去向李渊告发李世民。</p>

这实际上意味着他们认可一种宫廷政变,但却不想重新起兵对抗,让国家重新陷入战争。</p>

这是一种难得的有倾向性的中立,这已经足够了。</p>

导火索很快被点燃,双方进入白刃战。</p>

突厥再次大举南寇,李建成推荐李元吉领军出征,这不但抢了李世民的位置,他们还想要李世民的人头。</p>

这个计划分成二步走。</p>

第一步是将秦王府中的精锐,尽数征调北上抵御突厥,第二点就是针对李世民的斩首行动。</p>

第一步名正言顺,这是李渊的命令,他们可以名正言顺地调走李世民府中的大将和精锐战士,但在这一步,出了岔子。</p>

李建成府上出了一个告密者,他带来了非常劲爆的消息。</p>

他就是王眰,他带来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谈话内容,“今汝得秦王骁将精兵,拥数万之众,吾与秦王饯汝于昆明池,使壮士拉杀之于幕下,奏云暴卒,主上宜无不信。吾当使人进说,令授吾国事。敬德等既入汝手,宜悉坑之,孰敢不服。”</p>

这是一个合情合理的计划,也是一个一锅端的计划,不由得李世民不相信。</p>

事情非常明显,太子要动手了。</p>

李世民一方商量对策。</p>

毫无疑问,这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战斗,同情和怜悯,只会让自己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所有人都劝李世民先发制人。</p>

他们非常明确而肯定地说道:“大王若不速正之,则恐被其所害,社稷危矣。</p>

李世民还想装下仁义,他表现得有些犹豫,对着众人说道:“骨肉相残,古今大恶,吾诚知祸在朝夕,欲俟其发,然后以义讨之,不亦可乎。”</p>

其实这本质上是一场你死我活战斗。</p>

李世民久经沙场,非常明白只有将战场上那一套搬到长安城中,用来对付李建成,他们才有活着的可能。</p>

战场之上,谁够狠,谁更无情,谁就能活。</p>

理智已经说服李世民狠下心来,做他应该做的事,但他还是有些担心背上骨肉相残的千古恶名。</p>

但事势已成,即使李世民愿意牺牲,他的部下也决不愿意。</p>

况且,李世民本人就早有四方之志。</p>

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现在情势如此,如果等李建成一方先动手,大家都会死无葬身之地。</p>

那就开干。</p>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