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擢于寒微成国士,人有短长足为师(2 / 2)

加入书签

他非常了解常何。</p>

常何是玄武门之变的功臣,原属于太子李建成一系,但被李世民策反,临阵倒戈,是他最隐秘的和转危为安的棋子。</p>

常何的斤两,他心中还是有数的。</p>

李世民立即召见马周,并且向他询问表文的真相。</p>

常何并没有任何隐瞒,他如实回答说:“此非臣所能,家客马周具草也。”</p>

常何非常上路,他显然看出了李世民对马周的看重,他顺便做了个担保人,向李世民强力推荐马周。</p>

“(马周)每与臣言,未尝不以忠孝为意。”</p>

这也是古代主家和门客之间一种相互成全的关系,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如果手上能抓到几个有真才实学,就可以横着走了。</p>

李世民准备先让自己横着走。</p>

他立即决定,召见马周。</p>

这开创了一个记录,也是传奇。</p>

在马周来皇宫的路上,为表示尊重和重视,李世民竟然派出了四批使者,络绎不绝,相望于道,迎接马周的到来。</p>

李世民和马周一见之后,大感倾心,他判定,这就是自己要找的人。</p>

李世民破格提拔了马周。</p>

让他从一介布衣,坐上火箭,成为了皇帝身边当值当红的大臣。</p>

马周没有辜负李世民的厚望,他确实是个经世致用之才,所思所想所做所为,都是切中时弊,讲究实际时效实用,这其实也是李世民的治国理念。</p>

君臣两相知,世间再无为难事。</p>

但李世民用人,并不求全责备,他深知世间并没有完美的人,用人用其长,而包容其短。</p>

贞观名臣戴胄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p>

他富于大局观,达于从政,处断明速,号称武德(李渊年号)以来,一人而已。</p>

但戴胄一样有弱点。</p>

他的本业是法律,晓习法律,明于吏道,但并没有多少文学和文字素养,是一个有术而无学的名臣。</p>

但这并不影响李世民对他的推心置腹,而戴胄也感激李世民的知遇之恩,知不不言,言无不尽,奉公守法,留一世清名。</p>

贞观一朝,能人辈出,名臣足以光耀千古。</p>

在一次宰相们的集会上,君臣尽欢之际,李世民兴致颇高地对王珪说:“卿识鉴精通,复善谈论,玄龄以下,卿宜悉加品藻。且自谓与数子何如?”</p>

王珪当仁不让地说:“孜孜奉国,知无不为,臣不如玄龄。才兼文武,出将入相,臣不如李靖。敷奏详明,出纳惟允,臣不如温彦博。处繁治居中,众务毕举,臣不如戴胄。耻君不及尧舜,以谏争为己任,臣不如魏征。至于激浊扬清,嫉恶好善,臣于数子,亦有微长。”</p>

王珪并不只是微长,这是他谦虚之词。</p>

王珪的私德非常好,颇有古人之风。</p>

他年少之时,家境贫寒,乡里之人,感慨他奋发有为,资助他读书求进。</p>

王珪坦然受之,并不表示特别的感谢。</p>

但当他功成名就之后,王珪开始报恩。</p>

当年资助帮助过他的人,得到了无数倍的报酬,即使当年之人已经故去,王珪也一定会找到他的妻子或儿女,还清这一笔人情债。</p>

王珪对自己家族之人,也尽心尽力。</p>

他有一个嫂子,丈夫早死,一个人抚养孩子长大,世道艰难,王珪义不容辞地担负起他侄子的教育和生活费用。</p>

王珪对于家族之中的贫乏之士,也倾尽所能,帮他们改善境遇。</p>

也许这来自于王珪少年时吃百家饭的经历,他在周围乡亲的点滴恩情之中,感受到生命的可贵,感情的真挚难得,也许,在当年,在他还非常弱小的时候,王珪就已经立下誓言。</p>

他要回报这个家人,回报乡亲们,也要回报这个社会。</p>

受人点滴之恩,必当涌泉以报。</p>

王珪不仅只是小我的孝,他也将这种朴素的感情,转化成为对李世民,对于国家的大忠大孝。</p>

忠孝二全,王珪一人而已。</p>

少年时代的温暖,带给王珪一世的光亮。</p>

可见李世民一朝,真乃人才济济,君明臣贤,励精奋发之际,贞观之初的各项国家大计,都无不高瞻远瞩,又落于实地。</p>

抚民以静,让其休养生息,大乱之后,才有大治。</p>

不夺农时,风调雨顺,岁丰物阜,百废俱兴。</p>

居上位者,不事雕琢,不营宫室,抑己爱民。</p>

此而不治,不知其可也。</p>

诚如魏征所言,若待大治,三年已是足够长的时间。</p>

李世民一天天地看到国家的力量在增长,他将目光投向遥远的北方,那是中原王朝,所有英雄之主的梦想。</p>

他将要完成前辈们无法想象的伟业,这了这一天,他已经准备太久,也等待太久。</p>

那就是他要彻底解决突厥之患,他有这个信心,也有这个底气。</p>

甚至于当朝臣们建议修复古长城,以抵御突厥人的南下时,他也充满霸气地回应:“突厥灾异相仍,……骨肉相攻,亡在朝夕。朕方为公扫清沙漠,安用劳民远修障塞乎!”</p>

现在,是时候了,大草原上,传来了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p>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