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4章 氏族志亦酬勋制,尚官尚姓也尚俗(2 / 2)

加入书签

《氏族志》虽然按照李世民的意见再次修定,但一直拖延,遮掩到贞观十二年,才修成定稿。</p>

皇帝李氏已跃居第一,外戚居第二,而山东崔民干已排第三等了。</p>

但《氏族志》是一个妥协的产物。</p>

除了将皇帝和最高级的大臣按官位排序外,传统的门阀标准,并没有改变。</p>

并且,朝野之间,讽刺此次的《氏族志》不过是一本酬勋志,这意味着,氏族志上的排名,并没有完全被世俗所认同。</p>

挂上了这样一个称号,即使皇帝和外戚的姓氏,高居第一二位,也并不会改变世俗的看法。</p>

而世俗和传统的力量,虽然无形,却极为顽强。</p>

事实上,传统士族的力量,并没有得到削弱,反倒在加强。</p>

一是李唐王朝当世大臣,如房玄龄、魏征和李世绩等,依然和山东高门大姓结成亲家,这等于是给社会的上层门阀士族做了一个背书。</p>

传统价值观依然有效,游戏可以接着玩。</p>

二是社会上普通民众,对于山东冠族的女子,也趋之若鹜。</p>

以和他们结亲为荣为尊,甚至上演了无数骇人听闻或是匪夷所思的行为。</p>

天价婚姻,休妻之后,再三求亲,等等不一而足,这更强化了旧有士族的优越心理。</p>

这种传统的力量,甚至比李氏的王权更加稳固和不可撼动。</p>

即使到了一二百年后,唐文宗依然心有不甘地说:“民间修婚姻,不计官品,而沿阀阅,我家二百年天子,顾不及崔、卢。”</p>

李世民修氏族志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也是一个深层的隐秘因素,来自于李唐的出身。</p>

虽然李唐王朝,自称出自西凉李氏,世代为王为官,但这种来源放在北周以降,流行做假的环境之中,要打上几个问号。</p>

他们更可能的出身于李氏的寒微之族,或是破落户。</p>

后来起家于武川,最后才登上皇位,可见,李唐王族虽是李姓大姓,本身却并不是出身最正统的高门,而是靠攀附篡改祖籍,才得以攀上陇西李氏的郡望。</p>

李唐王族,内心里也需求重新正式确定自己的门楣出身。</p>

这种骨子里的不自信,让李唐王朝在建国伊始之际,采取了郑玄的学说,立祖宗四庙,而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天子七庙。</p>

大概因为四代祖有据可考,但七代祖可能就事出有因,查无实据了。</p>

这种争论和疑义,一直存在。</p>

李渊死后再一次增修太庙,大臣之间的一场争论或者可以作为一个实证。</p>

房玄龄等人建议以凉武昭王为始祖,但于志宁认为武昭王非李唐王业的直接成因,不可以做为始祖。</p>

李世民采纳了于志宁的意见,但在新旧唐书之中,李氏之始祖谱系确实是挂靠在凉武昭王的身上。</p>

大概李世民自己也觉得祖述凉武昭王,并不很靠谙,并且他已经贵为皇帝,就不用再去认个冒充的祖先了。</p>

因而,李唐的祖庙都是陈列的有据可考的近世之祖。</p>

但为了显示血脉的尊崇和悠远,李唐还是认为一个更远的祖先。</p>

那当然是历史上李氏最大的名人,他叫老子,又叫李耳,是道教的始祖,也是中华民族文化上的始祖之一。</p>

老子现在也成了李唐的源薮。</p>

在李唐的谱系之中,确实存在一些不可考,或是模糊之处,而当世家谱族谱大家,能人辈出,所在多有,很难蒙混过关。</p>

比如有“行谱”称谓的李守素,被誉为行走的、活动和活着的书谱。</p>

他是当世谱学大家,号称晋宋以降,四海士流之来龙去脉,无不详究。</p>

贞观十二年,《氏族志》修成定稿,距离开始之日,已过去整整六个年头。</p>

魏晋门阀的精义,是讲究出身,门当户对,婚姻在限定的圈子之中流转,保证血统和血脉的纯正,然后再保持和强化高血统的特权。</p>

历史长河,总会有例外的人或郡姓会上升,但在,《氏族志.》中明确规定,非纯血统的不允许通婚,否则,会被剔除出士族的圈子。</p>

贞观十二年的定稿,即使加上军功制,士族也被调整为二百九十三姓。</p>

这种巨大的调整,毫无疑问,是来自于李世民的国家意志,加进了很多的以功居高位的官僚。</p>

这显然是一种互相妥协的产物,虽然并非尽善尽美,但足以为是个里程碑,不过,李世民想通过修谱,来改变世俗观念的想法,却破产了。</p>

可见,人之思想,最为根深蒂固,即使偶尔畏于权力,作通融妥协,但过后却又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p>

也许,那也是普通民众,在权力之下,所能坚持的唯一信仰和愿望。</p>

但李世民没有时间感慨,他有自己的信仰和追求。</p>

他将目标投向了帝国的西方,那里有一望无际的青草大草原,也有几千里黄沙莽莽,还有高耸的神山,皑皑的雪域,是多少人朝魂牵梦绕地方。</p>

那是曾经属于中原王朝的土地,也曾是汉族的荣光,现在,那片神奇的土地,即将成为大唐的州县。</p>

那片土地也将增加无数多姿多彩的传奇。</p>

李世民姗姗来迟,但他终于来了。</p>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