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章 天下第一关(2 / 2)

加入书签

孙承宗得报,知道山海关暂时无碍,不由得放下心来.此时他兴致颇浓,笑着为众人介绍道:"各位请看,前方那长城的尽头处,即是重镇山海关了.山海关又称榆关,乃是开国大将,魏国公徐达所设.因其北倚燕山,东临渤海,故此得名.戚参将,你的曾祖武毅公戚继光,曾镇守边关十余年,你今番到此,也算是故地重游了!"

戚美凤也感慨万分地道:"是啊!先曾祖还曾赋《出榆关》诗一首,末将记得是:‘飞羽辽河上,移军滦水东.前驱皆大将,列阵尽元戎.夜出榆关外,朝看朔漠空.但期常献馘,不敢望彤弓.’"

孙承宗见朱由检一脸痴呆的表情,知道他听不懂,只得耐心为他解释道:"此诗正是武毅公率军出山海关之后所作.诗中‘大将’,‘元戎’者,都是我军的火炮名.献馘,即是献上敌军首级之意.‘彤弓’一词,出自《诗经》之中的《小雅彤弓》一节,此处是指圣上的赏赐.

"此诗抒发了武毅公一心报效朝廷,并不计较个人得失的情怀,真是不可多得的佳作!武毅公文武双全,不但战功卓著,还著有《纪效新书》,《练兵纪实》,《莅戎要略》等兵书,.[,!]且长于诗作,真乃一代奇男子!不过戚参将,恕老夫直言,此诗意境若与殿下之前吟诵的那首《沁园春》相比,则又略逊一筹了."

朱由检暗道这孙承宗可算得上是老人家的一位超级粉丝,自从听过《沁园春雪》之后,总是念念不忘,走到哪说到哪,也不给戚美凤留点面子.

不过这也难怪,想老人家乃是千古伟人,而戚继光虽是民族英雄,若论起雄才大略和伟人情怀,和老人家自是无法相提并论.

众人说笑着逶迤前行,离山海关越来越近.

朱由检在前世也没来过山海关,此时自是认真观看.他见山海关与长城相连,以城为关,四面城墙各长约二里,每面均有高大的城楼和凸出城外的瓮城,气势雄浑,丰采异常,不由得大为赞叹.

行至关下时,越发觉得山海关的城墙巍峨屹立,高不可攀.

孙承宗已经远远地望见了迎接他们的队伍,却不急于前行,继续对朱由检介绍道:"殿下,山海关号称‘天下第一关’,朝廷对此关极为重视,经营多年.如今,此处城高四丈有余,厚两丈,全以青砖筑成.东有镇东门,即‘天下第一关’城楼;西有迎恩门,南有望洋门,北有威远门.

"每座城门之外,尚有瓮城和箭楼增强防御.护城河宽三丈,深两丈,河水直通大海,海船可溯河而上,由水门入城.又在城外东西各二里处设东罗城,西罗城,南北各二里处设南翼城,北翼城,与山海关互为犄角之势,可谓是固若金汤!"

朱由检顺着孙承宗指的方向极目远眺,果然见城楼之上高悬一块巨匾,上面龙飞凤舞,书有"天下第一关"五个大字,每个字长宽均超过三尺,不由得诧异地问道:"这么大的字,是怎么写上去的"

孙承宗笑道:"此匾为我朝成化年间致仕官员萧显所书.说起这块匾额,还有个有趣的故事,各位要不要听"

众人见这老爷子又要打开话匣子,也都颇感兴趣,纷纷围拢上来静听.

孙承宗微笑着讲道:"话说当时负责挂匾的主事听说萧显书法精湛,找他题字.萧显虽然应承下来,却告知对方不能急,不能催.

"过了二十多天,主事忍耐不住,去萧显家打探进度,却见萧显只在院子中耍一根长扁担,一个字也没写.

"又过二十多天,他再次去看,萧显却在屋内吟诗,尽是‘飞流直下三千尺’之类,还是一个字也没写,只说再过一个月就可动笔了.

"孰料转过天,兵部来了急件,说新任蓟辽总督要代天子视察挂匾事宜,明日即到.这主事慌了神,只得将巨匾,巨笔和一坛子墨汁抬到萧显家,要他立即书写.

"萧显无奈,也只得奉命.只见他提笔绕匾疾走,忽而大笑,忽而凝神,突然落笔,有如高山流水,一气呵成,写完已是满身大汗道:‘老朽本想再用一个月的时间阅读古诗,陶冶性情,眼下仓促写就,神韵犹显不足.’"那主事见字写得极好,如获至宝,连夜将巨匾挂上城楼.可在第二天即将迎来总督之时,突然发现那‘下’字少了一点,再摘下补写已来不及.

"萧显急中生智,命人研好了墨,将一块擦桌布团成一团,蘸满墨汁,用尽平生之力,往那匾上扔去,正好补上了那一点.众人齐声喝彩,皆赞道:‘神来之笔!’"

众人听罢大笑,均觉得这故事有趣至极.朱由检却暗想道,原来这戏说之风,古已有之.如此扯淡的故事,竟也让人津津乐道,这编故事的人若要能穿越至现代,当个编剧,那还不得完爆《戏说乾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