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五十四章 真正的手榴弹(1 / 2)
W
热门推荐:
硝烟滚滚,人仰马翻.蒙古骑兵满以为可以一举冲垮明军的圆阵,却不料遭到开战以来最沉重的打击,当场即被轰毙百余骑.
不用多说,明军使用的自然是对付清军的"杀手锏":手榴弹.这种武器自从被朱由检从现代搬到这个时空,就以其杀伤力巨大,落点准确,尤其擅长攻击障碍物后面的敌人的特点,深受麾下将士喜爱.之前在复套之战和大凌河突围之战中,手榴弹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甚至贼酋皇太极也对这种新式火器颇为忌惮.
但是朱由检只知道手榴弹的战术特点,对于怎么造手榴弹他可是一窍不通,只能交给军工厂的孙元龙和魏震师徒研制.第一批制成的手榴弹也十分简陋,就是把一截导火索露在弹壳之外,需要用明火点燃之后抛掷出去.在手榴弹飞行的过程中,导火索非常容易熄灭,十枚里能炸响三四枚就不错了.
因为有着这个严重的缺陷,朱由检一直没让军工厂大规模生产手榴弹,而是让他们先小规模制造,只要能满足军队的最低需求就行,主要精力还是投入到改进上.改进的主要内容自然是引信,如何能让引信稳定燃烧,经过一段时间的延时后引爆炸药,一度成为军工厂攻关的最重要课题.
老人家说得好:人民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朱由检只给了工匠们一个提示,那就是前世的手榴弹是需要拉弦的,拉弦以后几秒钟之内即会引爆.所谓"不见鬼子不挂弦",就是这一战术动作的生动写照.
根据这个小小的提示,军工厂的工匠们集思广益,提出了至少十几种方案,但经过试验都失败了.直到有一天,一名刚入厂的小学徒在午休之时,由于生性顽皮,冒失地从炼铁的炉膛中拽出一根拨煤用的通条,打算当金箍棒耍耍.当时这座炉子并未生产,炉膛内也没有明火,这小学徒误以为通条是凉的.
哪知这座炉子是刚刚熄火,膛内还有大量发热的煤块.他这猛一拽通条,由于通条和煤块发生摩擦,迸出的火花立即引燃煤块,火苗子噌地窜了出来,一下子把小学徒的衣服烧着了.幸亏当时还有其他工匠在场,迅速扑灭了他身上的火,才避免了一场悲剧的发生.
本来这只是一起不太严重的安全生产事故,但是魏震却从中受到了启发.他的思路就是:手榴弹的引信就好比这根通条,只要在信管里放些摩擦易燃的火药,当猛拉"通条"时,火药就会被引燃.然后在后面连上一根导火索,通到装满炸药与碎铁片的弹仓中.信管里的火药引燃导火索,火苗就会顺着导火索一直烧到弹仓中,引发弹仓爆炸.这样既不用从外面使用明火引燃导火索,又控制了起爆的时间,就完美地解决了朱由检所说的"拉弦"问题.
又经过几十次试验,魏震的设计终于实现了.虽然由于受到制作水平的限制,有时候还会出现"拉弦不响",也就是拉动引信没有引起火药摩擦燃烧的情况,但机率大为降低.过去扔手榴弹,十次至多能炸响四五次;现在改为拉弦以后,十次里至少有八次能成功引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