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没标准(2 / 2)

加入书签

这就和中国的战史记录一样,都有个不精确的毛病。比如说,战史上经常出现杀敌无算。

这个无算,究竟是几千呢,还是几万,就需要后世的史学家,熬干脑水去猜测了。

有了,李中易脑子里灵光一闪,别的地方的标准尺很可能都有很大的误差,卖布的布商那里所用的布尺,应该是相对最精确的尺子。

想到这里,李中易担心李小七不懂标准的重要,索性带上王小乙,离开了造箭坊,乘坐马车直奔附近小镇上的布店而去。

临走的时候,李中易在现场留下了李小七和李小八。仔细的叮嘱他们,务必守好工棚,谁敢妄动除了杀人之外。随便他们处置。

李中易目前就剩下这么点小小的家当,再要是让周冲和孙大清暗中捣几下鬼,真心受不了。

到了镇上的布店之后,李中易缓步走进店内,一个伙计点头哈腰的小跑过来,一边行礼,一边热情的询问李中易:“官人。您要点什么?鄙店有各色的好布料,还有上等的绫罗绸缎,甚至连难得一见的蜀锦都有……”

李中易在铺子里转了一圈。指着最薄的一种麻布,吩咐说:“这种布,给我扯一丈八尺三寸。”

“好嘞。”那伙计见生意上门,客人也很爽快。一点不墨迹。心里很开心,顺手扯开那卷麻布,拖到柜台上的划线处,开始量布的长度。

李中易买布是假,想看标准的计量却是真,他不动声色的走到伙计的身旁,全神贯注的盯着这个伙计的一举一动。

伴随着伙计的动作,李中易赫然发现。就在柜台的上边靠前的位置,有人用细墨笔画了一条长线。总长度为一尺,其下是寸。

李中易注意到,在寸的位置上,墨线略粗一些。整个度量里边,最小的单位,也就是寸,寸以下就只能靠目测了。

布铺伙计的手脚异常麻利,他扯开布卷,略微放了点布头,然后,就在柜尺上面,一尺一尺的开始量布。

李中易注意到,每到换下一尺布的时候,布铺的伙计都会特意用大拇指的细指甲,死死的摁住已经量好的布匹。

伙计一边卷动布匹,一边用两手的指甲,轮流卡死已经量好的那一尺布,然后,趁着换手的时候,左手的拇指会替换出右手的拇指。

李中易心想,如果不是特别需要标准化的计量,按照伙计的搞法,倒是可以勉强敷衍过去。

那伙计量好了一丈三尺八寸麻布之后,还刻意往前放了两三寸的布,显然,是故意送出来的小便宜,让买布的李中易心里舒坦一些。

“唉呀,我忽然忘记了,我的浑家做衣裳的尺子前儿个丢了,不知道贵店可有布尺卖?”李中易故意编了个故事,想看看有无卷布尺之类的东西。

谁知,那伙计摊着两手说:“不瞒大官人您,小店是坐贾,直尺倒是有一把,却仅此一把,没办法借于大官人您。”

“可否借于在下一观?”李中易自然不可能白来一趟。

那伙计犹豫了一下,从抽屉里找来一根直尺,递到李中易的手上。

李中易凝神一看,这可真是一根简陋的直尺啊,即使是目测,寸与寸之间的误差,都大得惊人。

据李中易的观察,这布店柜台上划的尺度,倒还有些靠谱,至少寸和寸之间的距离,相对比较均匀,用肉眼看过去,差别相对细微。

李中易琢磨了一下,决定不能空手而来,他从买来的麻布上面,抽出了一根麻线。

就在伙计有些狐疑的时候,李中易将那细细的麻线摆到了柜台之上,命随从将两端拉直。

那伙计以为李中易是想画出线尺,拿回去给浑家做衣服,也就乐呵呵的看着李中易施为。

等随从把线头拉紧之后,李中易取来细细的木炭笔,按照柜台布尺的标记,一一在麻线上点下了黑色的小点。

两个小点之间的距离,就代表了一寸,这是李中易的理解。

时间很紧,李中易马不停蹄的又赶回了造箭坊。路上,他吩咐随从去置办一些好菜回来,尤其是肉菜。

不管是老弱病残也好,无能的工匠也罢,李中易目前只能靠着这些人发挥主观能动性了。

回到造箭坊后,李中易找来王小乙,把从布店画的尺度麻线交到他的手上,笑着问他:“可否按照这个尺寸,做出一根笔直的尺子?”

王小乙仔细的端详了一阵子手里的麻线,皱紧眉头说:“恐怕只能画出一边,另一边则很难与之对齐。”

李中易仔细一想,这王小乙说的一点没错,换句话说,即使按照麻线的尺度,造出了直尺,也仅仅只能使用单面,另一边则没办法对齐。

原因其实也很简单,这个时代没有精确的游标卡尺,或是具有类型性质的标准直尺,以便和旧尺之间形成直角的夹角关系。(未完待续。。)

ps: 呵呵,兄弟们真给力,楞是在转点前,超过了311张月票。司空看见好几位好兄弟,一个人就砸了两票,多的甚至是三票。

兄弟们爽快,司空也不是孬货,承诺了必定兑现,五更送上,感谢大家对司空的信任,作揖!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