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章兴乐县农具厂(2 / 2)
“整个北平行省下来,成本会增加一倍,这可不是一笔小钱,直接影响铁道的收益。”
李伯升迟疑,好奇的问道:“一匹马一天可不止能跑三百里,难道因为拉货?”
徐宁笑了笑,解释道:“类似这个道理,主要是铁道运输量的增加,需要大量的马匹。”
“如今马的价格增加了,而且普通马的使用成本,比好马要高一倍。”
李伯升明白了徐宁的意思,记录到了本子中。
不光是铁道需要使用马增加,随着蜂窝煤作坊在北平行省的递增,虽然不少使用骡子,也有不少使用马匹。
总之,随着运输行业的兴起,对牲畜的需求遇到了瓶颈,即想要让马的价格降下来,节约成本,还想要更好的马。
李伯升去了一趟蜂窝煤商会,在王仁的介绍下,了解了如今蜂窝煤作坊的行情。
原本蜂窝煤商会的八家,已经变成了十二家,垄断了蜂窝煤市场的七成。
只有小的县城,以及少部分州府,其余的小作坊瓜分这些市场,成为了补充力量。
在真定府兴乐县,一家农具厂。
虽然地方小,可工人数不少,高达三百余人。
从北平府大兴县的农具厂,采购了一批镰刀,然后兴乐县的农具厂,则在本地订购木料,制作成木柄。
因为大兴县农具厂的镰刀都是一个型号,所以木柄可以轻易的安装,就算有些诧异,也不影响安装,对精度的要求不高。
准确的形容,兴乐县的农具厂,其实是一家生产木柄的工厂,同时把大兴县农具厂的镰刀组装起来。
比市面上的镰刀成本要低了一半,获得了不少百姓的热情,让不少百姓大量购买镰刀。
在两个月前,靠着性价比,大量抢占了兴乐县的农具市场。
兴乐县的厂长,原是外柜的执事,靠着百厂之风,离开了外柜,来此地筹办了农具厂。
得知李伯升一行人是从总厂下来调研的,非常的热情,主动掏腰包请他们吃饭。
李伯升没有打击别人的好意,不过也提出了要求,必须是四菜一汤,否则他不参加。
“哈哈哈,李文书高看我了,我家里一家人要养呢,就是四菜一汤,哈哈。”
兴乐县农具厂厂长,爽朗的笑道。
李伯升没有拆穿对方。
俗话说得好,车船店脚牙,无罪也该杀,意思是这些人见识多,在农业社会,见识少的百姓,很容易被他们上下其手。
和八十年代农民进城一个道理,在车站外,几句明显漏洞百出的话,就能轻易的哄骗到刚进城的农民。
不是农民傻,而是因为见识。
外柜当然不至于此,厂规严着呢,但是外柜的环境,是没有老实人的,老实人在外柜也呆不住。
兴乐县农具厂的厂长,的确只招待了四菜一汤,但是野物不少,加上酒水,算下来也不便宜,可还能让人接受,控制的力度刚刚好,可见不是省油的灯。
李伯升其实也不是老实人,双方几杯酒下肚,反而都觉得对方还真不错。
兴乐县农具厂厂长觉得李伯升没架子,做事有度,不像年轻人趾高气昂。
李伯升觉得对方虽然是白身,可见识很多,言谈中言之有物,令人刮目相看。
“农具厂的生意,挤掉了不少铁匠,但是小王爷却很支持农具厂,我一直不明白这里面的道理。”
李伯升放下酒杯,认真的请教。
他可不是朱棣,没上过朱高炽的理论课,在他看来小王爷的确是爱民的,可此举却有些与民争利的意味,令他觉得很困惑。
兴乐县农具厂厂长笑了几声,明显是懂其中道理的。
见状,李伯升的态度恭敬起来,主动起身为兴乐县农具厂厂长倒酒,态度真诚。
兴乐县农具厂不再卖关子,此人值得相交,于是解释起其中的道理。
“我跟你举个例子啊,以前镰刀价格贵,百姓们舍不得钱,可又需要它,最后兴乐县购买量在三把。”
“农具厂分配作业,集合力量,让镰刀的价格大幅下降,兴乐县的购买量提升到了六把。”
李伯升皱眉沉思。
兴乐县农具厂厂长主动说道:“百姓能省则省,不行的就用人力,反正力气不要钱,可最后不但遭罪,而且费时,效率低下,需要更多的劳动力。”
“如今大量使用农具,镰刀是收获用,虽然田亩产量没有增加,但是提升了效率,腾出的人力,可以投入其他事情中。”
“可以进城打工,蜂窝煤要招工,不少成衣铺子也在招工,咱这厂子也在招工,还可以进城经商,前番我回总部述职,门前的集市多热闹,好多不都是百姓做起了摊贩。”
“这叫促进生产力,解放劳动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