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27、这个恭妃王氏真是可怜(1 / 1)
26
万历三十三年(1605)十一月,朱常洛的选侍王氏生了皇长孙朱由校。看了又看小说网神宗得知,反应淡漠,像没事人一样,给了兴奋得有点失态的朱常洛兜头一瓢凉水。这是皇家的长子长孙,万历皇帝根本就没有一点点做爷爷的喜悦,比邻家人办喜事还要冷淡,似乎跟他没有一点关系。朱常洛也就是生到了皇家,他的父亲是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为了自己将来能过上好日子,或者说为了活下去,可怜的朱常落同志只能选择了忍耐。如果朱翎均和朱常落两个人生在当今的中国,他们的身份不是皇帝和太子,当父亲的把关系处理到这个程度,做儿子的恐怕早就造反了早就这个不懂事爸爸扫地出门了。如今的孩子都是皇帝,不管父母的身份地位如何的高,在孩子面前永远是一个孺子牛和提款机。而朱常洛的运气就不太好了,在那个时代父亲当皇帝可就不一样了,一则是时代的因素,中国的文化传统,以“孝忠”为中心;二则皇帝有着许多的媳妇,无数的子女,讨好皇帝的大有人在;三则立谁当皇帝,让谁来接班,皇帝说了算,皇帝并不按常理出牌。小不忍则乱大谋,大家就必须逆来顺受,为的是将来能得到一份属于自己的蛋糕。
万历三十九年(1611)九月,朱常洛生母王恭妃长年抑郁,终于病重(这个恭妃王氏真是可怜,想当初不知道是长的漂亮,还是利欲熏心,为了争得皇帝的青睐,为了这一刻付出了她的一生。然而,她得到了什么?名誉、地位?与那些灾难相比实在无法相拟。如今重病在身不但身边连一个人都没有,皇帝根本就没有来这里看过她,就连她的儿子前来探视都不容许。万历皇帝有点太绝情了,他是一个极不想负责的皇帝,这一点比起隆庆皇帝差得实在太远了)。后来,朱常洛再三的哀求,不断的上书请示,才勉强被准许探望。让朱常落最伤心也最难忘的是,他来到母亲居住的宫门前,却见大门上着锁,作为太子的母亲被皇帝打入冷宫,受到如此非人的待遇,朱常洛十分的难过,深深的为自己的不孝而自责。看了又看小说网发誓如果自己有当皇帝的那一天,一定要好好的孝敬这位多苦多难的母亲。当他让看守的太监打开门锁,走进冷宫时,朱常洛看到他亲爱的母亲王恭妃患眼疾已双目失明,白发已经爬上鬓角。朱常落哭泣着跪在母亲的面前:“母亲!孩儿不孝,孩儿来看你来了。”王恭妃听出来了,是他的儿子来看她来了。她不敢相信这是事实,只是激动的用颤抖的手上下摸着孩儿,摸遍了每一个部位,哭着说:“皇儿,你长这么大了,我死而无憾了!”母子俩抱头痛哭。没有过多长时间,历经磨难的王恭妃死了,可怜的恭妃并没有等到儿子当皇帝的那一天。恭妃死后,大臣们议论她的丧事,大学士叶向高上疏说:“皇太子母妃病故,丧礼应从厚。”神宗未作任何表态。众臣又上疏,这才赐谥肃靖皇贵妃,葬天寿山。对这件事朱常洛一直耿耿于怀。在他即位后,立即尊谥母亲为“孝靖皇太后”,并归葬定陵,与万历皇帝合葬。
27
出阁讲学,朱常洛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求知**,他和历代皇帝一样都希望做一个有座位的皇帝,可望通过学习充实自己。这是比较正统的说法,其实像他这样一个人,并不一定多么的聪明,“性格决定命运”,性格一决定他的一生。如果他真是一个坚强的,有远大志向的人,一定不会在将来的得志之后会放纵自己,沉迷于酒色,使自己深受其害,自毁长城。他这时的努力也许是因为他的不得宠,被皇帝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力,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也可能是一些大臣有意的夸大、渲染,以此来与皇帝对持。他们不这样说朱常落还有机会,既然朱常落喜欢学习,这话传到朱翎均和郑贵妃的耳朵里,存心捣乱的他们又动了歪歪心眼,在刚刚开始不到一年,便莫名其妙地给停了。你不是想学习吗?我就是让你学习不成,看你能怎么办?朱常落被册封为太子后,他曾明里暗里几次表示愿意接续下来,向皇帝请求,希望的得到这个学习的机会,但神宗皇帝却一概不予理睬。郁闷的朱常落心里难过极了,自己过得是什么日子,连受教育的权利都没有了,因此他经常躲到某个角落伤心的痛哭一番。这种情形被教官们传了出去,朝里的大臣们闻听此事,群情激愤。皇帝和贵妃如此的绝情,两个大人合起来虐待一个小孩子,天理难容。万历四十四年(1616),廷臣们连疏数百封,议论纷纷,言辞极为激烈。迫于压力,神宗才下令,在辍讲已经11年后才重新举行。可怜的朱常落终于在众大臣的帮助之下,才又得到了又一次机会。这次朱常洛格外恭敬用心,对侍班、讲读官员一律尊称先生,赏赐酒馔。学习也非常的用心,听讲回答,敏捷精妙,博得内宫外廷一片赞誉,朝臣们对此非常满意。
然而一讲之后,讲学又是莫名其妙地令停,此后再未举行过。这明摆着就是皇帝和郑贵妃的安排,他们一直处心积虑的想让郑贵妃的儿子福王朱常洵取代朱常落的太子地位,皇帝才不会让朱常洛受到良好的教育,成不成才根本就无所谓。朱常落的地位一直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不但皇帝和郑贵妃不喜欢他,甚至连郑贵妃的父亲郑承宪、伯父郑承恩、哥哥郑国泰也都行动起来,加入战团,他们组织人力造谣鼓吹,一心想把朱常洛废掉。这些活动愈演愈烈,于是就发生了明末“三案”中的头一案“梃击”案,从而使朱常洛的命运又一次出现了重大转折。
1591年首辅申时行被迫去职的时候,舆论对他已经丧失了同情。他是历史上最软弱的一个首辅,虽然有这种种的原因,但柔弱性格是他政治上失败的根本原因。1590年,皇长子常洛只有足岁七岁半,申时行惊奇的发现他这时还没有出阁讲学,心里十分震惊,这个发现给很多廷臣造成了不安,担心他长大以后不能和文官作正常的交往,对文官集团不利。作为一个皇帝,他首先要和文官们打交道,马上打天下,文章治天下,不要说他要具有治国平天下的能,最起码应该能够看懂大臣们的奏章。如今都已经快九岁了还未开始学习是多么的可怕事情(按照中国传统的几岁方法虚两岁)。申时行挑了一个头,向皇帝上书希望能让朱常落同学出阁讲学,要求皇帝必须给朱常落以太子的名义,否则就是名不正言不顺。这个折子被大臣们得知,一致表示拥护,纷纷效仿上书,向皇帝建议拥立朱常落为太子,出阁讲学。可是此事并没有得到皇帝的回音,大臣们追问再三,皇帝才说常落虽然已经七岁但是身形瘦小,体格单薄,只有三四岁孩子的智力,所以不宜出阁讲学,以此来搪塞大臣。但皇帝的这些说法,并没有说服大臣们,大臣们认为问题已迫在眉睫,不能再耽搁了,皇帝的以为拖延激怒了众大臣,于是,所有的京官都认为这是大学士的工作不力就集体向文渊阁的四个大学士施加压力,要求他们运用自己的声望,促使万历册立朱常洛为太子。大学士们也是赞成册立朱常落为太子的,申时行是始作俑者,于是,以申时行为首的四个大学士向皇帝提出了辞呈,理由是他们无法向百官交代,大臣们已经集体向文渊阁抗议了,如果不让朱常落当太子大臣们一定不会善罢甘休。神宗皇帝知道他们这是威胁,仍不愿意册封常落为太子,当然也不能接受他们的辞呈,因为他们一去,就不再有人敢接受这个首当其冲的首辅职位,明朝中后期首辅的位置越来越重要,皇帝越来越懒,处理朝政越来越力不从心,如今文渊阁大学时集体辞职,中央政权不就是瘫痪了吗?他虽贵为皇帝却无法直接领导群臣,更无法处理纷繁复杂的国家事务。
本书首发。
您的留言哪怕只是一个(*^__^*),都会成为作者创作的动力,请努力为作者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