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的骑兵(2 / 2)

加入书签

王式对待这两个人的态度很平和,也表达了自己最大的信任,但提出了一个必要的条件,要这两个人纳投名状,先去转过身和裘甫人马打几仗,看看表现再说。(使帅其徒为前锋,与贼战有功,乃奏以官。)这些叛徒们一般为了证明自己投降的忠心,往往打仗会比官军更加卖力和勇猛,因为他们已经再没有回头路了,只能拼了。

接下来王式下达了几项命令,简单总结为诸县放粮、整编骑军、优化情报系统、扩充军伍。

这几项命令提出后,很多其他将领对这些命令有些异议,比如说现在军粮还需要调集,各个州县的粮食一旦散给民众,万一军粮不够怎么办?派孱弱胆怯的兵卒去侦察敌情,难道不怕有去无回?但王式很简明地告诉大家,“这些不是你们该管的,执行便是。”而后来的结果也证明了,真理往往确实是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

这几项命令中,首推诸县放粮最为高明。浙东全境刚遭遇水灾,粮食歉收,饥民盈野,这些饥民就是裘甫的生力军,为了活命,有时候铤而走险也是迫不得已的。而这些人同时也是朝廷努力争取的对象,一旦开仓放粮,人们温饱得以解决,谁还愿意甘冒杀头的风险为一顿可有可无的饭食?另一方面,裘甫领着兵士进攻各个州县,其实目的也是为了粮食,对于军队来说粮食比金钱还要珍贵,大家给我上,攻破城池就能吃段时间饱饭啊!如今这些没有余粮的县邑,在裘甫他们的眼中就变成了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味,没有什么征服的吸引力了,攻破了也守不住,最重要是攻破了也没啥收获,付出完全没有收获的买卖,谁也不会去干的。这一招确实高,釜底抽薪,断了裘甫人马的生力军来源,也让他们陷入了进退两难的迷茫境地。

王式到达浙东后,面临的问题其实还是最初提出的那个,兵少,虽然朝廷给了一些,但是面对裘甫数万人马还是吃力的,因为他不是要抵御裘甫的人马,而是来打歼灭战的。兵法有云: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现在自己兵员数量明显不足,怎么办呢?王大人开动脑筋,那就从兵种方面入手吧,组建一批骑兵。

在古代骑兵这个兵种是非常彪悍的,在陆地战中骑兵队伍的冲击是相当震撼的,突击、追歼、打破僵局,简直就是一把锋利的战刀,犀利至极。

而在南方多水乡、河道纵横、山川起伏的地方,这个兵种是比较罕见的,其客观上受局限于战马散养场地等问题,主观上骑兵这个兵种需要兵员对马匹相当的熟悉和操御技术及其熟练,这就需要一个常年累月的过程,南方缺马更缺这样的冷门人才。

人才难得啊,王式却偏偏可以找得到,他以前在兵部工作过,知道大唐和吐蕃、回鹘作战时俘获的俘虏有一些是被流放到了南方,这些人远离故土难以回归,在南方日久也逐渐娶妻生子,落地生根了,但毕竟有着俘虏的身份,在当地官府眼中始终是二等公民,每逢过节过年,还会专门有官吏上门来查户口,确实过得很不称意。

王式将这些人请来了,不多一百来人,和他们一起吃了顿饭,然后吩咐下去,关心优待这些人的家属,孩子上学有困难的要照顾,家里有老人的要补助。

一个人被命运摧残的麻木之后,荣辱和富贵或许已经难以触动其内心的深处,但唯有其亲人,仍然是其冰冷的心房中最珍贵的瑰宝。

王式不愧是一个出色的领导,直接命中这群粗犷汉子的软肋,他们对王式感恩戴德,愿意为之效死命。(皆泣拜欢呼,愿效死。)君以国士待我,我当以国士报之!这群来自草原的汉子们,成为了这次平叛中最锋锐的剑刃,勇往直前,所向披靡。

有了骑兵,可马匹的问题怎么解决?好办,朝中有人好办事,宰相夏侯孜曾经对王式许诺:“你负责打好仗,后方的军需等物,我一定会悉心办理。”

王式也不客气,请求朝廷将龙陂监的军马调两百匹来吧,很快军马也到位了,这支南方建立的骑兵队伍虽然许久未经战火,但他们是天生的骑兵,技能这个东西也许会随着时间流逝而变得有些生疏,但从来不会被忘却,当年的骑兵一旦再次手握缰绳,那股天地广阔任我驰骋的豪情会不由自主地再次燃起。

战斗吧,用胜利的荣耀来证明自己还未朽败的豪情,马儿在嘶鸣,战士们已经集结待命。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