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3弦外之音+击筑悲歌(2 / 2)

加入书签

最后这几句,杨活的嗓音听起来格外疲累、沙哑、低沉,就像波澜狂潮的大海再次恢复平静。随着最后一声嘶哑的停止,所有喧杂的音乐也渐渐消失。

金琴已经收起,杨活的双手悬在半空,仍然不由自主地颤动。而安静的场馆之中,却仍然有清晰的筑声在回荡。

“梆!梆!梆!”

每响一声,人们的心脏就跳动一下;而地板上的应雷星,也随之亮起一颗。

“梆!梆!梆……”

观众们开始数着亮起的银星。

“……十五!十六!十七!”

校场中央的八名老者,此时目瞪口呆;他们瞪着那一顺儿亮起的银星,不敢相信而又满腹不服;直到廖然叹气般说了一句“击筑悲歌”,大家顿时如泄了气的气球一般,个个垂下了脸。

击筑悲歌,一种歌艺异象。

当歌曲本身的意境达到一种特殊的境界时,会引发天地同悲的共振效应,其特点就是有节律的筑声出现。它可以让歌曲能量倍增。

“弦外之音”“击筑悲歌”!

琴艺奇术与歌艺异象奇妙地融合在同一首歌曲之中,这样的豪华组合击败他们的“丝竹八音”,有什么好说的?——就像两颗鸡蛋大小的钻石与一颗石头的对决!

“梆!梆!梆……”

筑声变得虚弱,渐有渐无。

“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二十八!二十……九!”

杨活那一列应雷星的银色光辉,最终停止在第二十九颗上。

全场观众一片欢呼!

今天他们见证了一个奇迹,不仅仅是一对八的逆反胜,还因为见到了歌琴双绝这一完美的融合!何况,这里是初阶止战的地盘,杨活身为一个初阶止战,击败了一直压在他们头上的中阶止战,也替他们出了口气。

何况,以少胜多,以弱胜强,自古以来都会让人振臂高呼!

“白话歌王!”

“白话歌王!”

有人高叫着杨活的称号。

好多观众这才恍然,原来这个实力强悍的小将,竟然就是最近盛名火热的白话歌小天才;很多人对这种迅速窜红的后起之秀是没有好感的,而今天在这里与他同仇敌忾之后,却无形之中将杨活列入了自己的阵营。

“白话歌王!”

潘春花看别人叫得火热,冲动之下也大叫了一声。没料到,此时叫声已弱,她这一声宛如破锣烂钟,顿时显得非常突兀而鲜明,惹得众人纷纷转头看来。任潘春花生性放达,此时也不由为自己的嗓音而脸红害羞,连忙坐下。

校场中央。

杨活此时汗如泉涌,眨眼间湿透了衣袍,这是精神高度集中的后遗症;他从纳囊中取出一张竹藤躺椅,往上面一瘫,拿出水袋喝了几口。

这种不成样的姿态,显得非常无赖。可是全场观众却没有一个人嗤笑,相反却用尊敬的目光注视着他;试问,在场的前辈们有几个能达到他那样的专注呢?

古之成大事者,

全场的老一辈乐者的心中,对杨活的印象一下子变得高大起来。

这年轻人桀骜不逊的外表之下,必然有着一颗坚定不屈的信念,有着一颗纯洁高尚的心灵。这一首听起来意义不明的歌曲,他不知花费了多少苦心来练习,不知流了多少血泪,才能达成如今的超凡效果!

在全场一致的崇敬目光之中,杨活缓过精神,坐了起来。

“廖前辈,咱们把尾款结了吧。”

全场观众顿时石化。

廖然一阵无语,想说什么又没说,从纳囊中取出厚厚一叠银票,拖着步子走过来,递给杨活。杨活双手接过,急忙点数起来,见廖然要转身,还补了一句话:“前辈别急走,钱财当面点清较好。”

“一五一十,一十五二十,二十五三十……”

不得不说,杨活的点钞手法还是很吸睛的;就连廖然都有点惊讶地站着瞧。呵呵,这可是很先进的点钞手法哦,你们这个时代是不懂的。

“杨活,你今天真让我们这些老家伙开了眼界。老夫不得不说一句,江山辈有高人出,一代新人胜旧人,你这个白话歌王的头衔当之无愧,厉害!”

廖然站在这里,没话找话。

“谬赞谬赞啦!”杨活点数完毕,将二亿四千万收入囊中,热情地与八位老者分别拉了手,“多谢各位的捧场!盘若玉珠明天我就送来摘星楼,以后有什么需要,都言一声啊!”

这时,观众群中有人小声道:“盘若玉珠是什么?”

杨活一听顿时打了鸡血一般冲了过去,热情地向他介绍盘若玉珠是如何神奇,对修炼是如何奇效,八老者和他同场较技就是为了买盘若玉珠……嘘得众人一愣一愣的,当场就有人表示要到四海阁瞧瞧去。

蒙面女子瞧着人群中心的杨活,不由牙齿咬了又咬,心里恨声道:这臭小子,这一关又叫他侥幸躲过了……早知道如此,我就不来了!真气人!

人们兴奋过后,渐渐就要散场。止战乐师的时间可是非常宝贵的,若不是观看乐技较量可以借鉴经验,他们才不会在这里浪费时日。

“哈哈哈,哎呀呀,今天这么热闹呀!”

一个响亮的笑声,从门口传了进来。这话声里加了不少能量,一下子就充斥全场,让每一个人都听得一清而楚,无法忽视。于是,所有人都转头瞧去。

圆头圆脸圆脑袋,一身华丽的金色袍服,正是乐圣万宝是也!

“乐圣大人!”

“乐圣好!”

“圣乐师万大人,失礼了!”

全场的乐师们,顿时全都站了起来,纷纷向他行礼,不少人还恭敬地和他打招呼。而万宝满脸笑容,随意地挥挥手,目光在蒙面女子身上扫过,最后停在众人之中的杨活身上。

(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