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回怀林蔽碳(2 / 2)

加入书签

他不大张旗鼓地把收购木头的消息散播出去,是因为他知道自己刚刚做起,没有本钱,如果一下子如召来太多的木头,他收购不起。即便收购得起,他一时间也消耗不了。万一消息走得太快,被明眼人看穿了他好不容易找到的致富之路,打草惊了蛇再与他竞争,就得不偿失了。

郑怀林一面小范围散播收购木头的消息,一面抓紧时间扩大蔽炭的规模。一年下来,郑怀林已经建起了十几座炭窑,收购的木头也已经在村北的洼地上堆成了山。

有些人逐渐看明白了郑怀林的用意,也跟着砌上一两座窑,偶尔烧上一窑炭。不过,郑怀林很快就做成了十里八村最大的蔽炭场,而且,只有他知道如何联系买家,也只有他最精通蔽炭的技术,别人蔽炭难免会把握不好火候,虽不至于赔钱,可烧坏了的也有。

于是,那三三两两打零工似的小本生产,很快就被郑怀林的炭场给兼并了。

一开始,郑怀林还是自己伐木装窑,炭蔽好了起窑也是他带着妻子和儿子干,他既是老板又是工人。才一年,他就已经把蔽炭的活儿摸得很活络很透彻了,他就雇了几个人,把苦力活儿都包给别人来干,自己只管收购木头联系买家,当上了指指点点靠嘴皮子吃饭的小老板。

毫无疑问,郑怀林成了河坊村继梁军民之后第二个自己创业、发家致富的典型。

要说梁军民致富以后,倒也为河坊村做了点事情。进入新世纪后,河坊村的气候越来越旱,可由于河坊村一带农业经济结构随着市场的调整,水果和蔬菜种植范围不断扩大,对水资源的需求增多,灌溉水资源供求矛盾日益突出。

有些耕地得不到灌溉,几乎到了不得不退回到种植谷子的红薯了。即使种植这些靠天吃饭的农作物,也由于天不下雨,并不能保证秋天就一定有所收获。

在河坊村的农业生产陷入僵局的关口,梁军民出资在村外另打了两口井,并把管路埋到了东山、南山和大岭子坡的山顶,使村里大部分的土地都能得到了灌溉。

梁军民给村里打了井,解了乡亲们的燃眉之急,可是昂贵的水电费也让村里的人们苦不堪言,梁军民也又一次借机赚了个盆满钵满。

他到底是帮了村里的乡亲们,还是吃定了村里的乡亲们,大家说法不一。

可不管怎么奖奖讲,河坊村总算在气候严重恶化的困境中有了一条出路,从这个角度来讲,村民们还是得益于梁军民的投资的。

当然,梁军民也得益于了村里的全体百姓,他再次在创业之路上迈进了一大步,将后来的创业者远远地甩在了身后,就连郑怀林这样的后来人也只能望“梁”兴叹,难出其右。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