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猴子和傻子(1 / 2)
“这位小哥,我问,你答,否则嘿嘿嘿,明白了么?”
徐钦好整以暇的对挂在架子上的安南青年说道,虽然他的语气很平和,但由于刚刚亲眼见识过锦衣卫的爱和正义的小游戏,这位国际友人面色铁青,全身都微微颤抖着,汗水也已经将衣服湿透了。
回到锦衣卫之后,这几个被抓的安南使团成员理所当然的享受到了最高级别的诏狱免费游待遇。
那四个护主心切的家伙,首先便受到了一轮狂风暴雨般的帝国主义关爱,没等到一个时辰,就宣布愿意对帝国敞开心扉,于是就被带下去单独录口供了。
而这位年纪轻轻,却貌似地位最高的倒是暂时没没能领略到劳动人民数千年来的智慧结晶,不过在条理清晰的铁证之下,再加上全程参观了锦衣卫的花活之后,看样子心理防线也基本上不存在了。听到徐钦这句话,他稍稍一犹豫,不过很快还是点了点头,选择了坦白从宽的正确道路。
“很好,那么本官问你,你究竟是什么人,为什么要杀死你们的正使,还意图嫁祸于我大明?”
“不敢欺瞒上使,小人乃是大,额不,安南国忠宣国上侯、同平章事黎季犛之子黎汉苍。”大概是看刚刚的架势,知道他的那几个随从肯定是要把他的身份招出来的了,于是他招得倒是挺干脆的。
“嗯,那你为何杀人,又为何胆大包天,竟敢嫁祸于我大明?”
“上使有所不知,这安南王室妄自尊大,竟敢僭越而称帝号,更是擅起边衅,侵吞天朝边土,身为藩属此为不忠。而陈氏在国内更是倒行逆施、骄奢淫逸、滥行苛政,以致民不聊生,此为不仁。我父虽身为朝臣,亦不耻与之为伍,但无奈势单力薄,于是此次特派小人秘随使团入天朝,以求上国发兵,救我国人于水火之中啊!只是没想到,被那陈日章获悉,便要杀人灭口,小人不得已之下奋起反抗,不慎将其勒死,被迫出此下策,还望上使开恩呐!”
一口气说完,这家伙居然伤心地哭泣了起来,不过演技嘛,大概就和越版还珠差不多了。还“不慎勒死”,这脸皮倒是真够厚的。
徐钦一听他这么说,这才想起来一点历史的边角料。
在洪武至永乐年间也正好是安南的一次改朝换代窗口期,把元兵打出翔的陈氏王朝逐步衰微,有个叫黎什么鬼的权臣模仿了一把人妻曹,本来这事是他们的家事,只要他们继续乖乖当好孙子,大明也懒得管。但千不该万不该,这家伙后来还吃了熊心豹子胆,居然公然袭击朱棣派过去装逼的维和部队。
而在朱棣试图装逼的时候公然打脸,后果自然是反被那啥了。虽然整个安南征讨战打了好几十年,但后期大多数时候都是游击战,这位越版人妻曹几乎是瞬间就被张玉之子张辅给按在地上摩擦了一阵然后请来大明做终生游。这大概也就是历史上还算著名的永乐征安南的前因后果了。
算算时间,估计现在猴子那边恐怕正是君臣斗得最欢快的时候,貌似稍微打个劫才是帝国主义的一贯作风嘛!于是徐钦怀揣这一重要情报,马上就赶进宫去报告去了。
“陛下,从目前我们得到的消息来看,如今安南国内已经是乱成一锅粥了,只要我们大明稍施威吓,预计不费一兵一卒,便可彻底解决南方边患。”徐钦向朱元璋报告了目前安南的情况之后建议到。
“呃,这样一来边患倒是解决了,可会不会…那啥?”朱元璋倒是有些心动,但也有些担忧这样吃相会不会太难看了。这就是所谓的帝国主义的一贯尿性了,既要占便宜,又还要面子。
“陛下多虑了,这安南行不忠顺之事在前,又在上京闹事在后,再加上有其国人请我天朝义兵!有理有据,何损威仪?更何况,恩威并施不仅在于内也在于外。我大明虽不好战,但更不能忘战,藩属恭顺者当仁义待之,而冥顽者亦当适时示以天威,方显我大明天朝威仪啊!”
“这案子,就先这样结了吧!至于这件事朕再思量思量。”看来朱元璋还是抹不开这个面子,或者确实担心一旦擦枪走火,步元朝后尘。
虽说这个提议暂时没有得到朱元璋的同意,但徐钦也没多少懊恼的意思。毕竟自己现在也不急,更不可能一下子就从根本上改变大家的意识形态,未来的时间也还很多,有的是机会来收拾这些周围的跳梁小丑。
于是,安南使臣身亡一案,当天下午就出了最终结果:使团内部冲突,误杀!凶手暂时扣押于应天,责令其他人等即刻返回。
然而案情大白于天下,带来的不仅仅是中山王府小公爷以“顷刻间破奇案”的故事,再次列入应天府说书人的素材中。还有一个他意想不到的事件发生,导致这件事犹如一匹脱缰的野马般,向不可预测的方向狂奔而去。
数天之后的早朝,恰好轮到徐钦御前当值。正当早朝进行到一半的时候,一个卫士却突然从端门跑了进来,并将一份东西交给了值守御门听政仪仗的锦衣卫锦衣卫千户官。锦衣卫千户拿到东西,也不敢怠慢,飞快地绕着墙根将东西呈到了徐钦手上,并禀明了原委。
“启奏陛下,刚刚接到府军卫来报,有数百国子监教习、学子等叩于长安右门之外,并呈上万言书一份,奏请朝廷严惩安南。”
“哦?这还真是新鲜!”朱元璋第一反应就是徐钦对安南动武的计划不死心找来的托,但是再仔细一想又不像,毕竟徐钦跟国子监那边可没什么交集,而且从时间上来说也不太对,那这发起者就有点意思了。
“这还真是热血沸腾啊!诸卿以为何?”先是让徐钦把万言书的奏疏部分给当众念了一遍,然后朱元璋再对百官们问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