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江南小镇(上)(1 / 2)

加入书签

 这场暴雨彻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跟海婴商量之后,我们决定离开省城,到江南的一个小镇去生活。

我们打算要去的这个镇子是我外婆生活过的地方,它的名字叫做小石镇。

很小的时候曾经母亲带我去那里看望过外婆。亲眼见之,方才明白,这个小镇为什么叫小石镇了。这个镇子的房屋,寺庙,街道,都是用青一色的花岗岩石建造而成的。小镇最美的时候,莫过于盛夏时的雨季了。天空弥漫烟雨,脚下踩着街上的鹅卵石,走在小巷之中,看绿树红花相衬,房舍云水相拥,美不胜收。

建造小镇的花岗岩取材于附近的山岭。石匠把大山开,然后再取出一块块巨石,经过一番精心的雕凿之后,把这些石块用舟船沿着附近的河道运到镇上,进而建成一户户的院落和房舍。这样的江南小镇和北方那些略显粗犷幽远的村庄相比,别有一番味道。

这小石镇大约也很有些年头了。我曾经在一个古籍书店里,偶然翻阅到一本地方史志,此书竟然有这镇子的记载。从记载来看,这座小镇在汉代就有人定居了。即便就从这个记载时间算起,小镇也有千余年的历史了。小镇的历史波澜不惊,千余下来,无甚大事,平淡无奇,最值得记忆和自豪的一件事情,大约是清代时,出了一个举人。

小小的一个举人,几乎成了小石镇最大的历史人物。此举人,姓周,名号不可考证,众说纷云。周举人在中第之后,并没有继续投身科场,以求混迹官场,光耀门楣,而是转行做了一名说书匠。

周举人的决定,在那个年代是很难让人理解的。对比举人身份之显赫,说书在当时看来是很不入流的事,跟戏子无异。这种决定只能归究为是周举人的性格使然。传言周举人为人豪爽洒脱,无拘无束,飘飘然有神仙之姿。

周举人很快就做出了一番名堂,让人不得不刮目相看。周举人说书的技巧,高出众人一筹,引人入胜,因而名声大震,方圆百里,无人不晓,无人不知。

不仅如此,周举人还在小石镇掀起了一股说书热,在他的带动下很多人改变职业投身说书行业。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周举人的举人身份,改变了许多人对说书匠不齿的看法;另外,说书也的确是有利可图的,只需要把子嘴皮子练好,再化费数目不大的投资,比如给自己买一身行头,就能开业了。往大街上一站,吆喝两句,众人围上来成一个圈。在人圈中放一个或大或小的盆,随着说书的进行,总会有人往里扔几个铜板,当然也有白听不给钱的家伙。但如果有一半的人肯付费,一场下来就能有不少收入。这些收入比辛辛苦苦干体力活,总要高一些。

渐渐地,小石镇成了远近闻名的说书圣地,一提到小石镇似乎首先要想到这个镇上的那些说书人。周举人很自然地成了这个镇说书人的祖师爷,在他死后,镇上给他立了庙,以示感激和尊敬。

外婆虽然生活在小石镇,但她并不说书,因为她是女人,女人是不允许被说书的。外婆也不是本地人,她出生在北方的一个小山村,是改嫁到此地的。

她的第一任丈夫,也就是我外公,在和我外婆生下母亲不久之后,就死去了。村民都把外公的死归绺到外婆身上,因为曾经有一个算命的老先生,对外婆做了一番观测之后,得出了一个很要命的结论:外婆有客夫之相。这句话深深的印在了村民的心中。巧合的是,不久之后,外公在耕作时被一头发疯了黄牛给撞死了。这下子,村民深信不疑了。

在农村没有男人的日子,对一个女人来说,简直就是种灾难。虽然外婆姿色出众,可是碍于她客夫的名声,男人都离得远远的,有色心没色胆,保命要紧。

外婆当然恨那个相命的先生,到了恨不得掐死他的地步。可是后来发生的事,让村民瞠目结舌。人们慢慢地发生外婆竟然和算命先生打得火热。

那个算命先生,也是个好性情,他认为因为自己的一句胡诌之言,改变了一个女人的命运,良心不安。于是每回来到村子,必定给外婆带些钱米。外婆每次都当着算命先生的面扔出去,再拿扫帚把他打走。算命先生跑远之后,又总是慢慢折回,把钱米偷偷地放到外婆的房门下。

生活是艰辛的,对一个寡妇来说更艰辛,为了自己,也为了自己的孩子,外婆也就慢慢接受了。也许这个算命先生身上的确有些与众不同的东西,后来外婆也对他有了好感。

算命先生,是江南人氏,而且恰恰就是小石城之人。

这已经是民国时候的事了,小石镇说书人早已成了气候,走南闯北,足迹遍步大江南北。

说书和算命,虽然属于两种工作,但其实是一回事。无非是玩嘴皮子,所以,说书人往往兼职算命,算命先生往往也干说书的活。只是要因地因人不同而做出不同的选择。像在一些比较富庶的地方,而且有闲杂人多的地方,说书就有市场。而在农田乡野,人们大概无瑕听书,即便有时间也不舍得化那个钱,他们只愿意找个算命先生给自己看看风水凶吉。

当然这只是对一些“唯利是图”,以养家糊口为目的人来说的,也许在像周举人这种大家看来,这其实是不务正业,是渎职。

村子不可能容忍算命先生和外婆的胡闹,他们封建守旧,最容不得女人不忠,他们把算命先生打了个半死,并禁止他再跟外婆来往。算命先生决定带着外婆私奔。他们在一天深夜偷偷溜出了村庄,来到了小石镇。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