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伟大的事业(2 / 2)

加入书签

他们还是各自朝各自所在的方向背驰而去,没有月光,也没有风萧。

只有满地参差不齐的梧桐树影,那是路灯下的不自然的影子。

……

帝都时间10月5日下午5点29分。

全校师生坐在各自所在的班级教室里,观看液晶屏幕上那神圣的仪式。画面中伫立着一名西服男士,来自瑞典卡罗琳医学院,他的身后是无数医学界的学者,为了见证今天这个伟大的时刻,专门从世界各地远赴斯德哥尔摩。

画面内外,所有人都闭口不言,神经紧绷,注意力高度集中。

“我宣布,今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获得者是——来自爱尔兰的医学家威廉·坎贝尔和来自RB的科学家大村智,以及,来自中国的女科学家,屠呦呦!!!”

全校沸腾!

举国震惊!

这是一个跨越历史的时刻,打破了天朝大陆的多项纪录。

一:首个在自然科学领域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

二:首个获得该奖项的女科学家。

三:本土生长未出国不会英语的科学家。

四:未获得院士的科学家。

五:研究工作没有发表SCI论文的科学家。

六:中医科学家。

特别是最后一点,彰显天朝本色!

这意味着,源自于我们国家骨子的东西被外国学界所承认。

整个冀州医科大学,特别是中医临床学院,完全炸开了锅。

为此,中医临床学院特地召开了一场盛大的宴会,该院系的全部领导、老师出席本次宴席,屠呦呦教授的获奖,对这些人而言,无疑是莫大的鼓舞和激励。最直接的激励就是升官、加待遇。

“同学们,这是何其鼓舞人心的时刻啊!百年来,中医,这一我们民族伟大的传统文化饱受质疑,匍匐前进,在与西方医学的碰撞中一度处于弱势,甚至一度到了绝迹的地步!今天,我们终于站起来了!事实证明,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传统中医也生生不息!”院长站在台上,深情演讲。

“生生不息!”台下的学生们跟着齐呼。

更有甚者,高呼:“万岁!”

大伙儿乐开了花。

“借此机会,我想对这些年给我们中医临床学院做出卓越贡献的人士进行表彰,下面有请我们的副院长XXX教授公布获奖名单!”

……

另一边,陈冬生借用李文涛的电脑,搜索关于屠呦呦教授的相关事迹。他没有心情参加这种莫须有的表彰大会,这些都同自己无关,他关心的是,能不能从此次事件吸取经验。

他找到了其本人的概括与总结。

【创造(发明)和揭示(发现)是生物医学进步的两条不同的路径。作为一名植物化学家,我很有幸地在这两条道路上都有所收获,尤其是在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这段日子里。1955年我毕业于帝都医学院药学系,此后被分配到中医研究院,从事中药研究。1959年到1962年之间,我参加了一项中医的培训课程,此课程主要是针对有西医背景的专业人士开设的。两年半的培训让我发现了中医的奇妙和可贵,以及站在人类和宇宙的高度的哲学思辨之美。 】

【疟疾是由恶性疟原虫引起的疾病,几千年来一直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安全。在20世纪50年代国际消灭疟疾的尝试以失败告终之后,疟疾再度肆虐。这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寄生虫对当时的抗疟药物,如氯喹,产生了抗药性。1967年,在“523办公室”领导下,天朝启动了抗疟项目。我所在的研究院很快参加到了这个项目之中,并委任我为疟疾研究小组组长。该小组由植物化学和药理活性研究员组成。我们这群年轻人开始了研究如何从中药里提取和分离抗疟有效成分。】

【工作的第一阶段,我们研究了超过2000种的中药,发现了其中的640种可能有抗疟效果。我们用小鼠模型评估了从大约200种中药里获得的380种提取物。然而,过程并没有那么顺利。想要有重大发现谈何容易。  一份青蒿提取物给研究工作带来了转机。青蒿提取物很好地抑制了寄生虫的生长。然而,这个发现并没有在之后的实验中重复出来,并且与此前文献中记载的有冲突。  为了找到合理的解释,我们翻阅了大量的文献。唯一一篇关于使用青蒿减轻疟疾症状的文献出自于葛洪的《肘后备急方》。文中提到:“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肘后备急方?

看到这里,陈冬生更加专注了。

【这句话给了我灵感。我们传统的提取方法里的加热步骤可能会破坏药物的活性成分。在较低的温度中提取可能有助于保持抗疟活性。果然,在使用较低温提取方法之后,提取物的活性得到了大幅提升。  随后我们把提取物分离为酸性和中性的两部分。终于,在1971年10月,我们获得了中性无毒的提取物。这份提取物对伯氏疟原虫感染小鼠和食蟹猴疟原虫感染的猴子有着100%的疗效。这个结果标志着青蒿素发现上的突破。 】

……

总结:从三流环境获得一流技术的“三无”科学家。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