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6 寻师(1 / 2)

加入书签

 血饮刀、紫薇剑,由于用吴仁品的血淬火,所以武器上全部满了紫红色的脉络。因而得名。

刀重一斤九两,剑重一斤五两三钱。黑蟒剑鞘将紫薇剑伪装成了腰带的样子,贴身保管。找了个最简单的刀鞘把刀封好。

欧冶云感慨到:“可惜了这把刀了。”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吴仁品的这句话,让欧冶云明白了他的苦衷。一个没有武功的人,带着神兵利器怕是要招惹无穷的是非了。

这时天色已晚,二人一番畅饮,聊了无数武林轶事。吴仁品对这个世界算是有了几分了解。

元朝末年,汉人无法忍受元蒙的欺压,揭竿而起。武当派祖师张三丰,联络天下武林,不断刺杀元蒙贵族、将领和汉奸。张三丰徒孙张无忌机缘巧合下,成为明教教主。而朱元璋当年不过是五行旗下的一个小小首领。但不断地战斗中,朱元璋不断展示出他的军事才能和组织能力。张无忌三十岁退位让贤,将教主之位传与朱元璋,从此隐居山林,并将乾坤大挪移传给了朱元璋。

朱元璋靠着明教、武当派的支持,扫平六和,恢复了汉人江山。国号:明。明教改名为日月神教,但依旧是尾大不掉。最后,在刘伯温的建议下,由清洗改为由大内太监控制。明面上是武林帮派,实际上的教主确是皇帝指派的靠得住的太监。

为镇服武林高手,朱元璋求张三丰将乾坤大挪移心法改为只有太监来能练的武功:葵花大挪移心法和辟邪剑法。合称葵花宝典。从此,大内太监控制的锦衣卫被武林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却毫无办法。因为除了武当的太极拳经、少林的易筋经、皇室的乾坤大挪移,天下再无武功出其右者。

朱元璋在修炼乾坤大挪移最后一层时,走火入魔,筋脉具毁而死。没留下遗诏,结果靖难一役南京城血流成河。

朱棣登基后,四处捉拿伪帝朱允文。最后谣传其逃到国外。朱棣派遣郑和七下西洋寻找朱允文。结果不得而知,却使得万国来朝。

八十多年前发生两件大事。

其一。日月神教副教主抢夺走武当派的镇派之宝,太极拳经!此人为一代奇人,根据太极拳经创出吸星**。终于有了争夺教主之位的资本。但日月神教也从此一落千丈。但朝廷似乎更乐得其见。

其二。神秘门派,百花门出现在中原武林。门派中全是女人。门主却没人见过。门派内部弟子全都嫁入豪门。最厉害的一位是万氏。她是当今天子的父皇的贵妃娘娘。纯皇帝对她是言听即从。纯皇帝当时差点将当今天子废掉。

欧冶云说到后来舌头都有些打卷了:“知道为什么我知道这些吗?我的曾曾祖父为张三丰打造的真武荡魔剑啊……”言罢咣当倒在桌子上了。

欧冶云的徒弟将吴仁品安排在一间客房后离开了。吴仁品躺在床上,摸着丝绸的被面,喃喃自语:“终于能像个‘人’那样睡一觉了!这个欧冶云说得就跟真的一样。”

一夜无话。第二天,吴仁品神清气爽的醒来。该考虑一下未来的路该怎么走了。欧冶云的徒弟打来了洗脸水。吴仁品忙起身去迎,接连的道谢,后又问到:“你师傅醒了吗?”

欧冶云的徒弟回答到:“家师已经在饭厅等你用餐。”

吴仁品忙梳洗一翻,就去见欧冶云。一见面,吴仁品就抢先说话:“大哥起得真早啊。”

欧冶云将吴仁品引到座位上,说道:“不知小兄弟想在这里逗留几天啊?”

吴仁品脸色一正说道:“我想要去拜师学艺,不知道去哪里为好。”

欧冶云沉思了一番,手指轻点桌子,说了起来:“要是学剑法,首推五岳剑派。而五月剑派中数华山派岳不群,为人正派,有君子剑的美誉。其次是西域的天山派。但是飘渺峰不是一般人能上去的。多年来也没有听闻有人学得天山剑法了。要是学内功拳脚还得是武当、少林两派。但两派收徒极其严格。没有相当的家学渊源基本没什么入派的可能。大理段氏虽然久不在江湖出现,但是一阳指的名号还是响当当的。要是有机缘,也是上上之选。遥想当年丐帮两项绝技:打狗棒法、降龙十八掌,现如今却都已经失传。为武林一大憾事啊!”

岳不群!吴仁品怎么会不知道岳不群呢!这个世界和《笑傲江湖》好像啊!莫非真的有思过崖?真的有独孤九剑?吴仁品有些坐不住了。

心不心不在焉的吃过早饭,就和欧冶云辞行。吴仁品向着华山前进,向着传说中的独孤九剑前进!

雇了辆马车就先华山进发。但是平定州与华山之间被恒山隔断。行到恒山的见性峰下,车就没法走了。吴仁品只好独自翻过见性峰,再去寻找车辆。

见性峰上庙宇林立,更是恒山派的驻地。爬上了山峰之后,天色又是将晚。寻了个小庙,吴仁品暂住了一晚。

晨雾中,恒山派最受宠溺的弟子――仪琳,下山挑水。这是一个恒山派弟子必做的功课。不但修炼佛性,还能锻炼轻功和身法。

一个身影悄悄的跟随着仪琳。就在仪琳身后远远地掉着。仪琳天性纯朴善良,毫无防备之心。一直没有发现后面有人不怀好意的跟着。要是她能回头看看的话,就会看到一个成熟男子那潇洒的身影。此人正是万里独行,淫贼田伯光。一手狂风刀法,速度出奇的快,更关键的是他的轻功踏雪无痕甚是了得。一流高手不屑于为之动手,二流高手有心却无力,每每让他靠着轻功逃跑。要是武功差点,那就是有心杀贼,无力回天。英雄救美不成,反误了卿卿性命。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