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8 音杀(1 / 2)

加入书签

 作者有话说。有人不喜欢作品中带有作者的人生观和思考,这点提得很对,以后除了关键的旁白,尽量避免以作者的身份去分析小说中的人物、事件。

有人还不喜欢小说中角色带有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和小说人物自己的心理活动描写。这点作者不敢苟同。那样的角色还是一个丰满的、有血有肉的角色吗?那样的故事还是有趣的故事吗?

武功的出处和来源有些胡编乱造,但是故事大纲就这样了,请不要再议论关于武功来源和平衡的问题。这个是小说,不是公测的网络游戏。只要不是悲剧,主角会的功夫到最后一定是最强大的功夫,而本书保证是大圆满结局。

――――――――――下面是正文。――――――――――

吴仁品的童年中几乎没有什么美好回忆。贫困像一个胶皮糖一般地粘在这个家庭上,挥之不去。

吴仁品的奶奶没有劳保,更没有医疗保险。正是一场重病将这个刚刚奔向小康的家庭完全的摧毁了。奶奶最后依旧没有战胜病魔,留下了上万的饥荒,遗憾而终。

当吴仁品的父母千辛万苦地、加班加点地在工厂拼命地干了五年之后,才还完了饥荒。这一年吴仁品五岁。

勤俭节约、省吃俭用是这个家庭的真实写照。吴仁品在五岁前除的记忆中就有两种水果。还是只有在夏天时才能吃上。它们是价格最便宜的西瓜和西红柿。如果西红柿也算是水果,那么是两种。

每天和别的小朋友玩的时候,都会有一种深深的自卑感。当别的小朋友拿着毛绒玩具、拿着遥控汽车、拿着变形金刚,谈论着昨天看了什么什么动画片的时候,吴仁品只能充满羡慕的听着、看着。因为吴仁品家那十几平方米的小屋中唯一的电器就是半导体。

而唯一的玩具就是吴仁品爷爷逃荒时,要饭的一样道具,自制的土琵琶(学名柳琴,乐器琵琶的一种)。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吴仁品不再出去玩了。就在家里拨弄起了土琵琶。很长一段时间里,整个大楼里都是这种乐器的噪音。

吴仁品的爷爷其实不喜欢自己的孙子玩弄这样乐器的。在老人的意识中,这就是个讨饭时才会用到的工具,是下里巴人的东西。但是这个土琵琶却舍不得丢掉。看着它,就能想起和老伴儿一起走过的艰辛数月和那些带着苦涩却又充满着温馨味道的回忆。看着它,就又能想起亡妻的年轻时的音容笑貌。

直到吴仁品的妈妈听说,厂子里的干部家属的子女大部份都学了一样乐器之后,才赞同了吴仁品学土琵琶的事情。反正家里也买不起别的乐器,像钢琴什么的就想都别想,即使买的起家里也放步下,何况就是买个笛子也要再攒俩月的钱之后才会考虑。

于是吴仁品有了一段自认为最美好的童年回忆。终于一天吴仁品也有了一样,而且是唯一一样能在别的小朋友面前炫耀的本领。时间一点点的前进着,土琵琶的琴弦已经又换了三遍。吴仁品的家庭条件才缓过来了一点。而吴仁品也有了一把真正的琵琶。

日历翻到了二零零五年,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周年大庆。吴仁品拿着琵琶在学校礼堂登台献艺,自弹自唱了一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获得了雷鸣般的掌声之后。吴仁品才在人生的道路上找回了一点点的自信。

而吴仁品的爷爷却没能听到这雷鸣般的掌声,因为他已经走了。有的只是吴仁品在山间采的一束野花,祭拜在这位老人的坟前。

按理来说一个学了十多年乐器的人,考大学应该考个艺术类专业,为什么却最后上了一个旅游类的专业呢?

关键在于技法上,完全是老人教导的。和音乐学院教授的要求完全是天壤之别。而且那把廉价的柳琴,音色也达不到优美的境界。要是娱乐足够,考大学还是免了吧。

吴仁品的父母也不认为家里能出一个艺术家。要是真的有见识,也就不会都下岗了。旅游类的专业混好点当个导游,混得不好也能到酒店当个服务员。毕业后能找到一份工作,就是吴仁品父母最大的期望。

还有就是,吴仁品的父母不过是两个下岗工人,即便真想要让儿子再进一步,那就得花上每小时一百元的代价,雇一位好点的老师来专门辅导。家里哪有那么多的钱!高考也越来越近,口挪肚攒的那点钱交学费还是问题呢,所以音乐永远只能是吴仁品的一种爱好,而成不了学习的专业。

吴仁品轻轻地取下了这把墙上的乐器。大小和自己幼年时弹的柳琴一样大,但却有相。手感上温润如玉,却完全是由梧桐木制成的。不觉间,转轴拨弦,声音浓厚、圆润,比以前弹过的任何一把柳琴都要好。不是自己的琴,还需要适应一下,上来就弹古曲,那是难为自己。看着夕阳,吴仁品想起了一个曲目。

“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了,

微山湖上静悄悄。

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

唱起那动人的歌谣。

爬上飞快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