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三年寒窗X终毕业,信心危机Z欲哭无泪(1 / 2)

加入书签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吕本中。</p>

这首诗的意思是:世界上的很多事情,就像这江边楼上高悬的明月,刚刚圆满就又缺了,如要明月再圆,不知还要等到何时?</p>

因而人们常会抱怨:人世间的很多美好事情,为什么往往都是如此地短暂?</p>

岂不知,这本身就是一种美好!</p>

就如快乐永远与痛苦为伴,因为人类一旦能永久地拥有某种东西,那么这种东西也就不再会让人觉得美好......</p>

`</p>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上海分校老湾区教学点,四楼教室,一台24寸的黑白电视机;电视机屏幕中显示出这是一个话剧场,舞台上设了一个主席台,舞台下密密麻麻坐满了人;舞台的上方拉着一条横幅,上面写着:“中央广播电视大学首届毕业生毕业典礼”。</p>

1982年7月8日,全国广播电视大学举行首届毕业生典礼,中央电视台向全国作了实况直播。</p>

我们终于迎来了毕业!</p>

毕业了:是一个时代的结束,同时又是一个时代的开始。</p>

离校那天,我好想再多望一眼,曾经充满回忆的课堂:</p>

这里,没有老师,只有电视;</p>

这里,没有校园,只有教室;</p>

这里,没有诱惑,只有理想。</p>

我望着简陋的教室,陈旧的课桌椅,这一切伴随着我们度过了三年又六个月,而今,同学们在依依不舍地相互握手告别:</p>

告别了同桌,告别了恋人,告别了老师,告别了校园,人在旅途,没有不散的宴席,但一辈子也不会忘记,在成长的岁月中,我们曾一起走过;</p>

我们从“五湖四海”来,到“天南地北”去,留下的是一辈子美好的记忆,然而我们相信:不管走到哪里,我们都将继续填好人生的履历,因为我们是新中国82届的大学毕业生——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毕业生!</p>

我看着同学们纷纷告别的一幕,内心充满了感慨:</p>

当年,我们拼尽全力地来了,</p>

现在,我们又满怀憧憬地走了,</p>

人生的小舟将再次从青春的港口起航。</p>

同学们:</p>

我们暂时分手,满载着理想和追求,</p>

要问重新相聚在何时?</p>

将在那丰收的时候!</p>

三个希冀的春天,我们播种了三次;</p>

三个金黄的秋天,我们收获了三遍;</p>

我们曾经受了三个火夏的磨砺和三个严冬的考验,然而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这有滋有味有声有色的时光。</p>

我凝望着即将离开的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上海分校老湾教学点:今天,这里将人去楼空,但马上,这里又会座无虚席——但却不再是我们!</p>

青春在无形中离去,我们即将翻开人生的另一页——1982年7月,我领到了人生的第一张文凭。</p>

电视大学在当时是一个新鲜事物,因此国家人事部和教育部专门联合颁发了一个文件,规定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的毕业生与全日制大学的毕业生同等学历、同等待遇、同等使用,这无疑是我们所期盼的。</p>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