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实践方得真知(1 / 2)

加入书签

 60年代初期的中国工业最急缺的到底是什么?</p>

是技术!是配方!是机器!</p>

其实这些都不是最急缺的,最急缺的其实是缺少工业标准的问题。</p>

这是李想跟着教授们后面开小灶,总结出来的答案。</p>

别说生产标准没有头绪,甚至质量标准和安全标准目前都还是各自其说。</p>

先说生产标准,现在所有工厂里面用的机器那叫一个五花八门,有的时候一个车间你都找不到重样的机器。</p>

它们分属于不同的国家,那里面的参数肯定就是按照生产国家的标准制定。</p>

你用着别国的参数标准,生产着自需尺寸的零配件,用的材料的也不符合使用标准,只求大小相适就行,不说这生产出来的零配件它品质几何。</p>

就说这机器长期差异参的工作着,它肯定坏的比正常使用的快,一旦坏了,工厂没有修理的技术和相应的零件更换,就得求人生产国来帮你,这个花费有时候不比买新机器少多少。</p>

再来说这质量标准,现在就连同一个厂家同一批次的产品,质量都有上中下之分,也没有质检这一说法,所以导致老百姓们经常能买到瑕疵品。</p>

比如开水瓶第一次使用就爆胆呀。</p>

胶鞋第一次雨天穿就脱胶,导致鞋底分离呀。</p>

茶缸的盖子焊死在缸身上,死都拔不开呀。</p>

有的钢笔不出墨,有的钢笔出的墨都能把纸给糊透了。</p>

此类的事件屡屡发生,劣品率之高,放在现世这些工厂估计早就被罚倒闭了。</p>

可现实却是这些工厂如今过的很滋润,因为上面主抓的是产量,而不是质量。</p>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