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三茅(1 / 2)
永乐十二年,九月。</p>
杭州府。</p>
距离布政使司衙门不远的一处印刷工坊中,许多身穿铠甲的人,正在搬着大大小小的箱子。</p>
嘎吱一声,一个箱子被打开。</p>
一台沾着油墨的誊写印刷被搬了下来。</p>
朱悟净对着本地官员说道:“日后,应天府会将每日报纸用驿站送到这里,而后印刷报纸,在杭州城贩卖,具体和金陵城一般,你们作为官员不可阻拦百姓购买阅读报纸。”</p>
左右布政使立刻点头,没有任何意见。</p>
朱悟净微微颔首。</p>
明朝有着比较发达的驿站制度,在永乐年间还未糜烂,尤其是北方到南方的驿站,不会如后世一般,被各级官员找各种理由私自使用。</p>
朱悟净呈上的策论中写明,打算以驿站为主要手段,将每日的报纸在金陵城中写完,而后沿着驿站的道路,将手抄的底稿送到周边各个城市。</p>
而后,由设立在当地的分社印刷报纸,再此贩卖出去。</p>
这其实没什么困难的,明朝的邸报系统也很发达,现在只是借用而已。</p>
目前,朱悟净制造的报纸,在应天府每日可以卖出六千份,每一份定价为两文钱,扣除各项成本,每日盈利四两银子,若是可以开辟到其他地区,那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p>
除此之外,也得到了朱棣的支持。</p>
虽然明朝总是被诟病于“用八股束缚读书人的思想”,但实际上朱元璋本人倒是没有想这么多,他只是让科举更加公平而已,类似于后世的圈出考试范围。</p>
朱棣本人更是从来不在乎什么束缚民间思想,只要不和方孝孺一样,不怕死的专门给他上眼药就行。</p>
处理完报纸的事情,朱悟净对着身边的将士道:“这杭州府可有道观?”</p>
那身披布甲的士卒名为李礼,乃是汉王府的老人,更是专门为汉王服务的军户。</p>
李礼沉吟片刻,说道:“世子若是不介意,可去吴山上的三茅观,是符箓派道教的著名的圣地,祀三茅真君。”</p>
朱悟净:“三茅真君是哪路神仙?”</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