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本后决意临朝称制,谁赞成?谁反对?(1 / 2)

加入书签

 李世民在大唐军队的影响,丝毫不亚于拿破仑在法兰西第一帝国中的影响。</p>

实际上细究起来,会发现这是一个很恐怖的事实——拿破仑那可是近代民族国家的凝聚力。而李唐则是中古时期,只凭借一个名字,一首乐曲,就可以将濒临崩溃的人心凝聚起来,瞬间扭转战局,这哪怕在近现代社会,都是极其罕见的。</p>

据资治通鉴记载,当时黄巢的起义军进逼凤翔,当时长安业已沦陷,黄巢的部队派人前来招降。节度使郑畋手下将士军心不振,都在想着投降,把老郑气得卧床不起。监军袁敬柔和黄巢的使者谈的挺好,谈完双方都很欢喜,就商议说吃个饭?</p>

结果这吃饭不要紧,吃饭的时候奏响乐曲,将士们瞬间泪流满面;使者很奇怪,幕僚搪塞说:“因为相公(郑畋)风痹不能来,所以大家伤心悲泣。”</p>

民间百姓闻者无不为之哭泣,郑畋听说后叹道:“我就知道人心还没有厌绝大唐,贼人授首之日指日可待!”</p>

司马光记述这段的时候,并没有明确写出宴会中奏响的这首乐曲的名称,但也可能是根本不必写明——因为军队的重要宴饮活动场合一般情况下首选的曲目只有一个,那就是著名的《秦王破阵乐》。</p>

结果自然可想而知,郑畋率军大破黄巢,斩首两万余级,迫使黄巢撤回长安。</p>

故而崇圣年间的军士们见到李世民便欣然影从,也算是顺理成章的事情。</p>

这一队八百余人,将他们全部带回长安,大概需要一万左右的情绪值。好在李世民和李治已经贡献出许多,倒也不愁带人一起走的问题。</p>

丘神绩也被卸下盔甲,五花大绑押解在一旁。</p>

李清颇有意味地看了一眼李贤的尸体,带上所有人开启传送,瞬间回到了长安城。</p>

这一下,主动跟随李世民的将士们再也没有任何怀疑,此等神迹,只有太宗文皇帝显圣才能够展现。</p>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