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黑火药最后的辉煌(2 / 2)

加入书签

在跟鬼子交战的时候,部队指挥官们说的最多的就是瞄准了打,放近了打,不打死敌人绝不放枪之类的话。</p>

种种机缘巧合,原本早该退出时代舞台的骑兵,在这片土地上迎来了第二春。</p>

因为上述原因,对于后方各个军工厂来说复装子弹就成为了重中之重的工作。</p>

复装,通俗的说法就是回收弹壳。</p>

然后重新将弹壳清洗,整形,安装底火,装填弹药,装填弹头。</p>

论黑火药,我们可是老祖宗。根据地大量发动群众一起熬硝造火药,可复装子弹并非想象中的那样简单。</p>

这其中有很多工序,首先是收集使用过的弹壳。</p>

我们都知道部队是有射击纪律的,战士们会尽可能的回收弹壳,并且在战斗结束后带回后勤部军工厂进行筛选和修复。</p>

只有那些没有形变和破裂的弹壳才能使用,以免发生炸膛或者不合膛的事故。</p>

但这终究不是长久之计。</p>

战士们在使用复装子弹后,让原本就战痕累累的武器多多少少会出现炸镗的情况。</p>

张万和每个月都会听到不少前线指挥官的抱怨。</p>

其次是重新制作底火。</p>

同志们通常是将坏的黄铜弹壳上剪下铜皮,再将它们冲压成铜盂。</p>

加入雷汞后,重新嵌入弹壳底部,接下来才把造粒后的火药按规定的重量装入弹壳。</p>

最后加上弹头。</p>

通常的做法是做一個子弹头的模子,把一个铜板冲压进模子后形成被甲,再浇入熔化的铅。</p>

通过以上手法复装完成的子弹缺点非常多,比如密封性能差导致的火药容易受潮,射击残留物多,射程近,精度差,初速低,弹头形状也不尽如人意。</p>

而且目前兵工厂只能制造圆头弹头。</p>

有时铜板冲压的不好,会造成破口,裸露出铅芯。</p>

不过也有可能因祸得福成为变相的达姆弹。</p>

部队在使用这种子弹时一般不会射击100米外的敌人,超过这个距离谁也不知道子弹会飞到哪里去,大概率没什么杀伤力。</p>

而即使是这种在鬼子眼中连残次品都不算的子弹,以当时的根据地的工业水平而言,也称得上是后勤部军工厂的巨大成就。</p><div id='gc1' class='gcontent1'><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try{ggauto();} catch(ex){}</script>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