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 连胜(1 / 2)

加入书签

 眉州,东有自成都境连绵而至的龙泉山余脉,西有眉、邛相隔的总岗山,俱为南北走向的两条山脉之间所夹的平原就是眉州的全部。</p>

其间岷江蜿蜒,沿途一线两端有彭山县、眉州治、青神县三地,与西面总岗山下的丹棱县成三角之势,构成了眉州的城邑地界格局,州治眉州城所在的位置正在这个三角形的正中。</p>

因为总岗山横亘两州之境,因此邛州到眉州,便捷大路是先上行经成都府境的新津再下行走岷江水路抵达。</p>

这是日常车马、商贾、驿递的正经途程。</p>

但是总岗山不是没有小路,蒲江往丹棱就有穿山的近路,州治往东八十里经铜官山往彭山也有一条小路,太平年景商旅结伴经行无阻,但这年月,这些山险小路流窜的都是匪寇、虎狼,再没了寻常人等的踪迹。</p>

南离率兵走的就是蒲江通丹棱的小路。</p>

邛州一州两县,两县蒲江、大邑,两县都已荒废经年,还是这番赵南离带兵赶跑向成功、收服铁脚板后,邛州才得以向两县分别派兵派官,招抚流民。</p>

这一回的出征是秘密行动,除了跟着带兵出来的陈登皞等人,连朱媅媺、程羡良都不知道这番行动的具体细节。</p>

在陈登皞、张应兴的土著传信细作的基础上,南离学着纪效的操作,结合自己往昔掌握的战术知识,创搞了一套在韩羽统带的一总亲兵加当地土著士兵的塘探架手段。</p>

所谓塘探架,就是塘马、探马、架梁马。</p>

简言之塘马往来报信,探马远探近探敌情,架梁马山险之间架梁警戒,因其于高处隐蔽、以旗为号,称之架梁。</p>

戚大帅书上这么写,南离这么学这么用,这年头很是方便实用,比之后世南离所知的旅团一级的侦察、调整、警通等直属队运作方式更为贴合这时的人力、物力、组织、装备的实际状况。</p>

因此对于好适应、爱转弯的南离来说并无什么穿越强迫症,怎么好用怎么来。</p>

行军、宿营起行之际,都是先将塘探架远远派出,直到确定无警才有所举动。</p>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