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熟悉的名字(1 / 2)

加入书签

 聂爱红突然传来的结婚“喜悦感”,很快被小说接龙比赛的海选到来而冲淡了。</p>

按照聂子航的规划,由于人力组织问题,以40岁为年龄分界线、燕京高校青年学生优先选择的标准,预计投稿信件不会超过三千封。</p>

毕竟在1978年,生产、劳动,已经占据了大部分人的精力与时间。</p>

爱看小说与能写小说的、愿意参赛与愿意关注新闻的又是不同的两类人。</p>

然而,他还是低估了《燕京日报》的宣传力度。</p>

《歌颂英勇事迹,不忘艰苦时代——论《潜伏》续写大赛》</p>

“以文X局、燕京大学为主办单位,原著作家顾秋为主评委的小说接龙比赛,于今日拉开序幕……”</p>

此版报道一出,顿时在燕京掀起一阵风潮。</p>

于是,海选共计三天的时间,斐斋101收发室作为本次比赛的收件办公室,总共收到了整整五千多封信!</p>

五千多封,分派给《杂谈》编辑部六位成员进行初审,每个人约有一千封左右的工作量。</p>

更不用说,遇到不同类型的稿件,编辑们如果有不同意见的,需要彼此商洽讨论,最后还要聂子航这个领头人进行把关二审。</p>

工作量很大,难度也确实很高。</p>

如果按周校长交代的,五月中下旬就要结束比赛,那么他们的审稿时间最多不能超过一个星期。</p>

于是从收稿的第一日起,除了上课、开班会,编辑部众人几乎住在了斐斋105室。</p>

聂子航的生活路线,也理所应当地变成了晨跑-看稿-上课-吃饭-看稿。</p>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