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7 细究动机 大纲出炉(2 / 2)

加入书签

《横空出世》里,军官开门见山地问科学家主角,你愿意为了国家隐姓埋名吗?</p>

科学家毫不犹豫地回答,愿意。</p>

前世这是1999年的电影,很多年轻人根本不了解原子弹工程,也不清楚建国初期的特殊情况,但他们依旧可以毫无阻碍地理解科学家的选择,并为之深深触动。</p>

同样是呆在戈壁沙漠里搞原子弹,《奥本海默》里的科学家就是截然相反的另一种态度。</p>

外国观众会质疑科学家不爱国吗?当然不会!</p>

所以只是电影开头的一个军官,作为引子存在,戏份只有一场,他的表演和台词就是一个绕不开的大问题。</p>

应不应该给这个人物添加一些“人性化”的修饰呢?</p>

《1917》原片里,将军为了让主角更主动地完成任务,告诉他计划明晨发起进攻、冲向德国人死亡陷阱的部队里,有他的亲哥哥。</p>

显然,军官(导演),认为战友情不足以让主角(观众)认同这场冒险,因此在天平上又加上了一个名为亲情的砝码。</p>

然而当对象换成华国观众时,这个原本恰到好处的砝码,立即变得不合时宜。</p>

怎么能只是为了救自己哥哥拼命呢,其他战士就活该等死吗?</p>

尽管社会思潮已经不认同完人,但华国人依旧赞赏利他的义举,唾弃自私的怯懦。</p>

一边打心底里不相信舍己为人,一边又居高临下瞧不起自私自利。</p>

或者说,用自私比照自己,用无私要求他人。</p>

那么,电影里真的刻画一心为公的人物行不行呢?</p>

也不行!</p>

太假!不真实!</p><div id='gc1' class='gcontent1'><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try{ggauto();} catch(ex){}</script>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