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好莱坞,我来了(2 / 2)

加入书签

终剪权,从一开始,就是一场权力的游戏。</p>

一部电影拍完,导演往往有自己的艺术诉求,多多少少会根据自己的主观意识剪片。</p>

而当制片方紧握住最终剪辑权时,大多会从纯粹的商业利益方面来考虑。</p>

在电影上院线时,时长越贴合观众传统的观影习惯,票房往往更卖座,二则是内容,在艺术影片中,越个人化和晦涩的情节,越容易遭到“剪刀手”。</p>

而以上的操作完全是背离了导演的艺术追求,直接抹杀了导演拍片的意图。</p>

两者之间的矛盾有时真的无法调和。</p>

在好莱坞能够拥有终剪权的无疑不是功成名就之辈,斯皮尔伯格、詹姆斯·卡梅隆、卢卡斯、蒂姆·伯顿、马丁斯·科塞斯、彼得·杰克逊等等。</p>

还有吴雨森,曾经也是其中的一员。</p>

这点他可是曾在采访中炫耀过,这真的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p>

终剪权的争夺,知名案例是《美利坚往事》这部电影,一开始上映时是制片方剪辑的版本。</p>

结果票房口碑双输,而导演气得直接几年后在家里郁郁而终。</p>

直到多年之后,导演剪辑版本的问世,众人才真正了解到《美利坚往事》这部杰作。</p>

还有《异形3》,导演大卫·芬奇直接不承认这是自己的作品,并且声称“世界上没有人比我更讨厌它。”</p>

当然,这种纷争不是只在美利坚,全世界都有,华夏也不例外。</p>

《假装情侣》导演刘奋斗没有争夺到终剪权,最后直接署名“前期导演”!</p>

《浮城谜事》的娄夜成了内地第一位放弃署名的导演。</p>

等等……</p>

其实华夏终剪权并不一定在制片方和导演!</p><div id='gc1' class='gcontent1'><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try{ggauto();} catch(ex){}</script>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