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 抉择(1 / 2)

加入书签

 李安知道刘学文升到汴京后,也想过这个问题。</p>

侍御史归属谏院,是御史大夫、御史中丞的佐官。</p>

若是他跟着去汴京,会给刘学文添麻烦不说,刘学文要是公务忙起来,也没太多时间教导他,而且他也放心不下爹娘。</p>

“学生想听听老师的建议。”李安犹豫了一下说道。</p>

刘学文捋着胡须,沉吟了一会说道:“很多事情还是得看你自己的想法,为师只能给你把其中的利害讲清楚。你若随我去汴京,我虽然不能经常教导你,平常闲时,还是可以教教你。而且我听说盛通判准备请庄学究去家中教导家中的哥儿读书,此人为师也多有耳闻,虽然屡试不中,学识却不差。”</p>

“而且他在教导学生上很有心得,这些年也教出几个考中进士的学生,名声不小。为师和盛大人一州为官,又同时调入汴京,也算有缘,想来他会卖我个薄面,让你去家中借读。”</p>

“其次汴京是大宋国都,很容易能了解到朝中大事,文学之风甚浓。有道是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去汴京,不管是开阔眼界,还是学习,都比在扬州强。”</p>

李安闻言点了点头,这些他都考虑过。</p>

刘学文继续说道:“当然了,留在扬州也有好处,你不属于官眷,户籍在扬州,等几年参加县试还是得回来。在扬州不仅能和父母团聚,也能对新任的通判和学政有所了解,对你以后县试很有好处。”</p>

每个地方都有每个地方的录取名额,不是本地人自然不能在当地参加县试。</p>

官员子女有特权,可以在父亲做官的地方参加考试。</p>

李安没有这個特权,县试和乡试都要回来考。</p>

科举考试看的是才学,却也不只有才学。</p>

像县试出题和批阅的都是当地的通判和学政,了解他们的政治倾向,就尤为关键。</p>

每次会试的时候,最畅销的就是主考官的文章。</p>

为的就是了解主考官的文章风格和政治倾向。</p>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