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8章 脑洞要大(1 / 2)

加入书签

 理论考试结束后的下午,本来应该准备明天的实验。

但大多数人都忙着估分对答案,70%的理论分真的能决定很多。

只要你理论分值够高,实验按部就班地做,最终得分也不会差到哪去。

但跑来跑去,打听消息,估算自己的排名就没必要了。

至少池远和李浩源对这玩意并不在意。

前者觉得得到国金不难,后者在对答案的时候,就跟安东那个面瘫分了个胜负。

安东毕竟是去年的第四,实力摆在那,李浩源总是‘三心二意’哪能一下子就追上他?

不过,他有自信,对自己的天赋很有自信。

实验还没考呢,怎么能轻易盖棺定论?

所以,他就拉着池远在宿舍复习。

他发现池远有时候闭眼手上乱舞,原来不是发病,而是在脑内模拟实验后,就像是发现了大宝贝一样,拉着池远请教。

实在拗不过他,李浩源这个家伙太想打败安东了,池远只好提醒道:

“其实这种方法,你应该早会了,只是你没特地去使用而已。”

“早会了?”

李浩源想了想,自己从前也没有这像是梦游一样的症状,赶忙摇了摇头。

池远无奈地撇了撇嘴,继续提醒道:

“最基础的就是模拟物理情景啊,就是一开始物理老师就告诉我们——让我们去想象某一道大题的情景,用物理知识去推测会发生什么情况。这种方法对物理和思想的培养是很有用的。”

李浩源仔细思索了一下。

“比如,就像是一边走路一边想象各种碰撞?”

“坐公交车和电梯的时候,每次启动和刹车都脑补一下受力分析。”

“骑车的时候,想象一下轮胎的每个质点在拐弯和倾斜时的运动趋势……这种?”

李浩源回忆着,但不太确定——这真的能派上用场?

刚开始接触物理的时候,他就对这门学科充满好奇。学点什么理论就都想往现实中套。

不是都说,物理是世界万物运行的原理吗?他就想看看,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现象,是否都有对应的物理规律往上套。

“对。”池远点头肯定。

“但也不至于在脑袋里安装一个‘实验室’吧?这脑洞得多大?”

李浩源想象了一下,连忙摇头。

这难度太大了。

“也没让你一口气吃下去撑死啊。”

池远耸了耸肩,细细道来:

“就算是我,也是花了好久的时间才在脑子里,将‘实验室’完善出来的。”

“这个脑内‘实验室’就像是那些虚拟仿真实验软件,只是这‘软件’安装在了我们的脑子里,可以随时启用练习。”

“这个‘实验室’的最简化版就是模拟物理情景。比如,你套用到现实中的物理规律,用于解释二者相触碰会发生什么情况。”

“换到化学实验室,就相当于解释两种物质和多重物质作用的效果,所以,你记的物理规律,到这里变成了某一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但只是记住可不行,你要让它们‘动’起来,一切的前提还是你将那些性质、作用融会贯通。”

“就像你看到车启动就能对它进行受力分析,在‘脑内实验室’中,你看到两个物质作用,就能猜出它们会发生什么现象、生成什么……”

“比如冒什么颜色的烟,生产什么颜色的沉淀,有什么样的味道,发出什么样的响声……诸如此类。”

“这是性质研究,然后我们只需要再记住一些数据。从定性转化到定量研究。”

“如此一来,通过脑内计算,就能得出一次模拟实验最终的模拟结果。”

“甚至,我们能通过最终的结果推测实验过程中的危险点,指定相应的改进方案。”

简而言之,看的要进脑,多思考理解,构建画面,脑洞要大开!

李浩源听着他这一番讲解,嘴巴张了张,眼神古怪:

“什么叫‘只需要记住一些数据’?”那么多数据,真的能记下来吗?对此,他保持怀疑态度。

“慢慢来咯。我觉得挺有用,睡前躺在被窝里还能做一做实验。”池远如此说道。

就讲究一个——高效!

就算是简化版的,也能帮助记下上的重要实验操作,定性还是很简单的。

人的大脑比想象中的要神奇,就算没有心算能力,还有手不是?拿笔算啊!

这么一听,李浩源觉得好像也是这么一回事。

你总不可能总在实验室泡着吧?亦或者抱着打开仿真软件的电脑睡觉?

他有些心动了。

“好吧,我试一试。”

面对好学的学生,池远给予肯定,并附赠自己收集了好久的数据——也不多,就是一些实验手册和器材使用说明书,一个器材好几种型号,也就几个g而已。

“好好学,一会儿我陪你做实验。”

看着池远一脸的欣慰,再看看对方发来的几个g的‘学习资料’,相比另外的学习资料它的确显得不多,但……这玩意是能背下来的?

“……好。”李浩源硬着头皮答应下来。

——池远能行,他身为天才,试试说不定也行呢?

没了李浩源的打扰,池远继续完善自己的企划。

框架有了,还得细节到每一个部分呢。

……

晚饭后,两人在房间内复习实验。

李浩源在【学神光环】加持下,悟性极佳,很快便领悟到了要诀。

只是时间还是有限,他只能先将常用的一些装置和试剂信息记在了脑子里。

在旁人的眼光看来,这两个人就是在发病——闭着眼睛,一边空手模拟实验。

那手法,好像手里真的有试管一样。

皇帝的实验器具。

一番操作后,池远关上脑内模拟的螺旋式搅拌器的开关,睁开了眼睛:

“最终产物1.7克,理论值。”

毕竟不可能臆想称重。

李浩源也睁开了眼睛,有些兴奋:

“我有2.1克!”

听到这个数值,池远微微一笑:

“我第一次做这个实验也是这个数值。你再回想一下,副反应的材料损耗、转移时器壁上的残留这些因素,你有没有考虑进去?”

“这……也要算进去?”李浩源一脸为难。

要不是有池远这个例子在眼前,他都会觉得对方就是在扯淡。

“当然,虽然不准确,但你也不能直接忽略。化学实验嘛,还不是验证已知性质实验之类的,那就需要全面考虑。”

“可以没有,但你不能没有考虑到。需要的就是‘发散思维’这玩意,当然,通俗点也可以说‘杠精’的必备素质。”

“这个我也觉得,想要当一个好的科学家,就得学会抬杠。”

李浩源打了个响指,表示赞同。

至于为什么好的科学家都是杠精?

因为他们提出的每一个理论都要被反复捶打,在各种条件和环境下验证它的准确性,才能严谨到被大家所接受。

就算是提出这一理论家的科学家死了,若干年后,他这一理论还是会被后人拎出来,反复鞭打。

若有偏差?那这一理论就到头了,迟早会被其他理论所代替。

比如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它之所以被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所代替?

引发的源头就是后世的科学家们发现,用万有引力计算水星绕日进动角度有偏差。

即使这个偏差非常小,每100年才会偏差不到1%的度,但偏差就是偏差。

这一理论不适用,就需要有其他的理论来代替它。

“没错,就是一次次抬杠。所以,再来一遍?”池远邀请道。

李浩源毫不犹豫地点了点头。

只要能赢过安东那个装逼怪,现在把全部精力放在化学上又何妨?

两人又开始闭眼乱舞。

他们还没有得出第二次的结果,“咚咚咚”的敲门声就响了起来。

安东只是象征性地敲了敲门,便走了进来。

看到房间内闭眼‘发病’的两人,他挠了挠脑袋,委婉地说道: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