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2章 差距看的不是成功率(1 / 2)

加入书签

 南海昌文航天发射场指挥发射中心。

直播镜头早已关机。

全场鸦雀无声,每个人都紧盯着自己面前的屏幕,脸上没有任何表情。

他们依然在自己的工位前,践行着自己的职责。

屏幕上,一台发动机已经熄火,另一台发动机仍在工作,反而给了火箭加速下降的动力,火箭的飞行曲线在向下疾驰而去。

结局已经注定:此行的终点只能是太平洋。

无力、绝望在大厅之中蔓延。

这是他们多年努力的成果啊!

突然,沉默的大厅中传来一声强行压抑住、细弱游丝的呜咽。

不知道是谁,也没人愿意去看是谁。

只怕,看了一眼,就再也无法抑制住自己的情绪。

李想和王兵和大家一样,穿着蓝色的短袖工服,静静地看着火箭无法阻止地往下坠去。

作为总指挥,王兵打开了广播:

“轨道组注意,记录、分析轨迹,准备预测落点范围。”

“气象组,收集可能区域的气象资料,尽快确定打捞范围。”

王兵冷静简洁的指令,让技术人员们找到主心骨,稍稍稳住了情绪,注重手头上的工作。

发射中心依然繁忙,王兵看向了沉默的李想,安慰似地拍了拍对方的肩膀。

“走吧,轮到我们的工作了。”

作为在场职称最高的两人,他们有责任向领导汇报。

旁边,池易和李莹想跟上去,却都被自己的老师摇了摇头。

看着两人的离开,李莹的脸上又蒙上了一层阴影,她知道等待着两人的是问责。

航天,华夏的航天具有极其严肃的政治性,作为落后者,华夏奋起直追,航天因此更是被赋予了更多意味,对失败的容忍度极低。

像这样的失败,绝不会是一件小事,全国在看着,全世界也在盯着看!

如此巨大的压力,本就不是一般人能够承受的。

因此,不犯错、保守、谨慎策略是多年来航天的一贯原则。

这也造就了近乎96%的发射成功率,与发射次数一样,仅次于漂亮国。

这个数据很好看对不对?

但就某一年的数据仔细分析,那年华夏进行了64次发射任务,占全球的34.4%,位居第二,入轨载荷总重量,占全球的21%。

而作为第一的漂亮国,那年总共进行了87次发射任务,仅比华夏多23次,入轨载荷总重量呢,却占全球的77%,近乎华夏的4倍!

这意味着什么?

只是看到了96%的火箭发射成功率,却对质量上的差距选择性忽视!

多年来,大量的运载火箭发射其实都是在不断重复已验证的路线,不敢实践有风险的路线,发射成功率,能不高吗!

值得庆幸的是,掌握运载火箭技术的国家本就没有几个,强国更是少之又少,少之又少的强国中,进步同样不显。

可这样下去真的能行吗?

答案是肯定不行,维持现状,迟早会被超越。

虽然多数发达国家航天发展也不顺利,但他们的技术储备就摆在那里,就像是漂亮国,即使没有进步,它也将华夏稳稳地甩在身后。

若是有一个契机,拥有技术储备的大国,更是可能被点燃迎来爆发。

这个契机从前是政治,美苏之间的太空竞赛带来的也是技术上的快速革新,放到现在,可能就是资本。

资本的注入,带来是更自由、更敢做的投入。

为了稳妥起见而维持现状,维持漂亮的数据,也许5年可以,10可以,但以后呢?

现在已经有这样的苗头了,漂亮国的spacex就在尝试,即使他在16年又让f9炸了,但后来连续几年它的载荷量都占到了全球的50%以上。

华夏靠什么追赶?

靠尚处于萌芽阶段的民营火箭吗?

华夏,暂时只能靠国营。

差距不仅仅是看发射成功率而已,那还只是最基本的,落后不丢人,但要清醒地认识落后,差技术就去研究新技术。

因此,创新派意识到了这一点。或者说,其实创新派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只是直到新的一代创新派得到了成长,积蓄起了力量,从小小的研究员坐到了领导位置。

这才有了力排众议,06年长五正式批准立项。

为了弥补失去的时间,也为了快速追赶,长五采用了95%的新技术,摒弃了之前“一箭一构性”的设计,采用了模块化设计理念,适应各项不同的重大任务——需要满足未来20到30年从近地轨道、地球同步轨道和月球乃至深空探测的需求,近地轨道运载能力从当时的11.2吨提升至30吨左右……

这样飞跃式的前进,自然会承受前所未有的风险。

甚至被给予了如此厚望……更是将国家不多的投入分去了大半,自然会带来各种非议。

即使如此,以李想为首的这一代人,协同自己学生的下一代人依然顶住了压力,最终排除万难,将长五送上了发射台。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