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被撞破了!(1 / 2)

加入书签

 “师爷,您还会制丸药啊?”</p>

晚上下班后回到孙家,李源就被老爷子赵云正叫去了倒座房,并说出了今天的教学目标,李源惊喜道。</p>

上辈子他上学的那会儿,中医中药可是分了家的。</p>

赵云正鄙视道:“中医不会自己制药,也有脸自称中医?小子,甭看你聪明学的快,你还差的远呢。”</p>

这半月,赵云正体会到了女儿赵叶红所说的,妖孽一般的天赋是什么意思了。</p>

李源不是京城四大名医施今墨施老那样,一学就悟继而精通的天才。</p>

但只要一项手法李源入了门,那么再往后每一次施针,都能发现他在稳步的进步中。</p>

虽然进步的幅度没有那么夸张,比不上施今墨、萧龙友、孔伯华、汪逢春他们那样惊才艳艳,中医圈内,这四人几乎已经被神化了……</p>

但赵云正这样的老中医却知道,李源的这种天赋才是真正的后劲无穷。</p>

尽管距离针灸手法大成还有很远的路,可李源所需要的,也只是时间和勤奋而已。</p>

而这两样,李源都不缺。</p>

针灸的套路其实并不难,难的是银针的运用于心,尤其是对气感的理解把握,这几乎没有止境。</p>

赵云正原本并不觉得他将《甲乙针经》上所录针法囫囵吞枣的灌输给李源能有什么大用,但现在看来,李源还真有可能成为他的衣钵传人。</p>

伤寒派赵家这一支的中医传承有希望继承下去,并发扬光大,老头儿心里甭提有多满意,也就愈发愿意将知识悉数传授。</p>

“丸、散、膏、丹是中药的四种基本剂型,最难做的,就是丸药。”</p>

“泛丸不仅是个力气活,还很考验人的耐力和执着。”</p>

“把一斤的药粉,泛成细小均匀的药丸,整个过程需要一个时辰左右。”</p>

“起模、加水、加料、泛制、筛选,全靠这个药匾,依靠臂力完成。”</p>

“小子,看清楚了,我们赵家制丸药不外传的秘诀,关键就是对药匾全方位滚动。用手腕带动手臂,手臂带动大臂,大臂带动腰,整个人都动起来。看着简单,实则差之分毫都不成。力道不正,药粉不匀,则药效不均。”</p>

“我年轻时也曾想过偷懒,试过改良,折腾了好几年,可不管怎么试,这力道差一点,丸药就是制不好。”</p>

“你什么时候把这套摇法学会了,丸药就算是入门了。每一种药丸,摇多久,用多大的力,这里面都有讲究,对生药的特性要熟知……总之,里面的学问大着呢,你慢慢学吧。”</p>

李源没说的,脱去外褂,撸起袖子开干吧。</p>

这些绝招,内行不告知,外行抓破脑袋都难摸索出来。</p>

什么叫门派绝学?这就是!</p>

他干的起劲儿,老爷子在一旁教的也有精神。</p>

老头儿说的没错,听起来只是力气活儿,机械简单,但真干起来,门道确实不少。</p>

中医还真玄乎,听脉要听劲,针灸要感受气感,这泛丸药,还讲究控制力道的均匀。</p>

也难怪这条路难像西医那样通过医学院扩招传播开来,对天赋的要求太高了……</p>

李源用了近三個小时,饭都没吃,才满头大汗的泛好一药匾左金丸,得到的却是差评。</p>

“左金丸出自《丹溪心法》,有泻火、疏肝、和胃、止痛之效。药效虽好,但药材却简单。一剂不过六两黄连,一两吴茱萸,这是药份比例。哪怕成丸了,也要大体不差这个比例。你自己来尝尝看,制出来的丸是不是这个比例?”</p>

赵云正摇头说道,面上失望,心里却很开心,已经很不错了,比他当年强的多。</p>

为什么选左金丸?就因为里面有黄连和吴茱萸,如果制药不匀,那么就会有的药苦,有的药辣。</p>

李源尝了几颗依次咀嚼咂摸了下滋味,惭愧的点头道:“是不匀。”</p>

有的齁苦,有的齁辣。</p>

赵云正呵呵笑道:“没关系,你还年轻,多操练上二年也就熟了,当年我都用了半个月才弄熟。”</p>

李源觉得言之有理,道:“师爷,这药匾在哪有卖的,药房就有吧?我去药房买些生药,回家自己练!”</p>

药房抓药的药叫饮片,是经过处理过便于煎熬的药。</p>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