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科学情缘(2 / 2)

加入书签

虽然,十余年农村劳动,在锄柄锹把上磨粗了的手指拿捏细小的笔杆还有点木,多年未高强度使用的大脑记诵这些优美的文句还略显滞涩,但我还是从报纸上抄下了这些精彩文段,利用课余时间,一遍遍诵读记忆。也许,当时我对整个科学大会的会议内容、政策方向的改变等,还关注不够,理解不深,但向往科学,感受科学春天的美好,我的思想感情完全融入到这个氛围里了。</p>

二</p>

想不到,1982年元月,毕业分配,我被分到“合肥分院”。一个学文科、当语文老师的,还真与“科学”结下了不解之缘。</p>

拿到派遣证,我很兴奋,头脑里想象着、憧憬着,作为中科院驻皖单位,这合肥分院该有几栋像样的楼,一个大院,围墙大门,特别是要有一块标示单位名称的牌子吧!然而,来到岛上,并没有看到这些。东西长约三四里的狭长半岛,只有稀稀落落、拉得很开的四栋大楼,都很旧了,总算各有特色:“一号楼高,二号楼长,三号楼土,四号楼洋。”新来乍到的一听就能记住,因为既真切,又形象,确实像那么回事。除了这四栋主楼外,像样一点的还有二号楼北的“服务楼”,其实是供人临时住宿的招待所。我要找我服务的单位——子弟学校,原来只是服务楼后的四栋四层黄砖楼之一。前两栋与右后的叫“和尚楼”(单身宿舍),开始我听成了“扶桑楼”,觉得颇为雅奇,后经解释,不觉莞尔。左后的那栋是学校,建筑结构与“和尚楼”完全一样。两头的小房间是办公室,中间四层八个教室就是当时的中学部。东面不远处,有满是脚手架的建筑工地,高度与这边的四层楼差不多了,据说是正在建设的新教学楼。其时小学、幼儿园在二号楼左前的两排平房内,下半年新教学楼建成启用,中学就可搬进新楼,黄砖楼给小学,学校就可以有一个完整统一的校园了。</p>

后来的情况与预期完全吻合。我在黄砖楼里上班一学期,九月初新学期开学,中学部就整体搬进新建的教学楼,小学部也搬入原先的中学黄砖楼。自此以后,学校的校园终于固定下来了。不过拉围墙,建校门,挂上校牌还是多年以后的事。</p>

三</p>

当时,全国科学大会召开已有4年了,但合肥分院所在的“董铺岛”还是百废待兴。最大的问题是交通不便。好在我上班后住上了服务楼招待所,不久就搬进了“和尚楼”。平时工作繁忙,很少进城,并不感到有太多麻烦。相反,熟悉岛上环境后,我更爱上了这个地方。我了解到,岛上有安光所、等离子体所、固体所等多个科研单位,当时科学家、研究人员正从BJ、沈阳、西安、四川等地向这里云集,是一个藏龙卧虎,大有发展潜力的科研基地。特别是我教初二语文时,一篇题为《哥白尼》的课文,让我产生了美好的联想:作者介绍哥白尼18岁来到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文化中心城市之一——波兰旧都克拉科夫,并进入科学和文化的交流中心克拉科夫大学学习;克拉科夫大学学术气氛非常浓厚,许多杰出的科学家都在这儿工作;这样的环境,对哥白尼后来成长为划时代的伟大科学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不禁让我想到,我们这个小岛,未来发展好了,也许会变成“克拉科夫”那样的科学文化中心,造就哥白尼那样的杰出人才吧!</p><div id='gc1' class='gcontent1'><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try{ggauto();} catch(ex){}</script>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