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一十二章 决断(1 / 2)

加入书签

 是的,裕仁需要的是胜利。其实何止是他?!整个日本军部乃至扩大到整个日本,都需要胜利。现在整个日本正在咬紧牙关试图打赢这场战战争。

但现在日本付出了很多,见到的回报却很少。好在有曾经的日清、日俄两场战争的胜利作为根基,所以现在整个日本才没有垮掉。

但人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国家也是一样。一旦所承受的超过了这个极限,那么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都会崩溃。

个人的崩溃或许是彻底的沦为疯子,又或是死亡。但国家的崩溃就会变得很可怕。至少,裕仁和他的家族不要再妄想能够继续统治日本。

而这也是裕仁最为担心的。他现在甚至很后悔自己抽了什么疯,非要介入这场战争。哪怕是中国再次崛起也好,至少自己的家族不会受到任何的伤害。

可现在走到了这一步,毫无疑问的自己家族的命运已经不再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了。一旦战争结束了,皇族肯定会遭遇到清算。

裕仁似乎预见到了那一天,整个日本皇族遭到了集体的清算。所有参与过战争的人,都被处以极刑。而皇族,则从此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你们要的,朕会让他们全力给你们准备!但朕要的,你们也必须要帮朕拿回来!”裕仁目光冰冷的渗人,咬牙切齿的对着御前会议的几个内阁首脑们狠声道。

“朕要的,是东南亚的胜利!是苏联战场上的胜利。我们必须要有胜利!明白么?!”

“哈伊!!”东条英机和闲院宫载仁等人衣衫已经被冷汗浸透,深深的将头弓下大声迎喝。而裕仁却没有再看他们一眼,转身在内侍的带领之下直接离开了御前会议。

“闲院宫殿下……”直到裕仁离开后良久。东条英机才起身对着闲院宫载仁苦笑着道:“陛下的要求,实在是……”

接下来的话他没有说,但闲院宫明白。要想取得胜利谈何容易?!现在东南亚战场已经打成了一锅粥,就算是马上支援也是来不及了。

苏联战场正在准备,但大量的英美联军进入苏联的事情瞒不住别人。英国人和美国人带去了大量的新式战斗机、战车和火炮。

战争最终会走到哪一步,并不以人的意志来转移。很多时候,只能是尽人事听天命。天命不归。也只能是徒呼奈何了。

日军的下层军官们不知道,但作为高层的他们如何能不知道?!中国战场的损失,已经让他们差不多到了强弩之末了。

裕仁着急也是因为这个。现在日本国内已经发动了第七次战争动员令。预备役士兵们早已经被派到了东南亚战场。

现在东南亚战场的,就是日军最后的精锐部队。而新召集的部队,需要形成战斗力还需要时间。甚至还需要战场的磨练。

大部分的精锐都损失在了中国的战场,这让日本元气大伤。而由于征召的东南亚胁从军的巨大损失。也让他们和原本支持他们的东南亚各个集团疑虑重重。

可以说。现在日本进入了战争以来最为艰难的时刻。虽然一批批的物资随着运输船队抵达日本,但要补充上战争的损失这些物资是远远不够的。

这些运回来的物资,甚至还不够陆军和海军分配的。何况大量的机械在生产中也需要维护,一些零件的损坏也需要替换。

这耗费就更大了。裕仁的要求合情合理,现在谁都知道需要一场胜利。整个日本从1937年一直到现在,已经咬牙两年了。

除去东南亚拿回来一些资源之外,所付出的代价却极大。甚至有时候闲院宫载仁暗自后悔,当初为何先选择了进攻中国。

如果先进攻东南亚。现在日本就有足够的资源来继续战争。而不是在损失了巨大的力量之后,还要面对着已经逐渐强大起来的国防军部队。

而偏偏现在因为战争已经几乎要走到崩溃边缘的日本却急需在战场上赢得一场胜利。这对于日本来说委实太过艰难了。

“新组建的军队里,华侨、华人必须要占一定的比例。他们的训练是最重要的,所有人必须要前往本土接受祖国的教育……”

日本的御前会议开完了,而国防军总参谋部情报部门的会议却在紧锣密鼓的进行着。王亚礁现在早已经不是当年那暗杀大王的模样。

现在的他身居高位,直接统领整个国防军总参谋部对外的所有情报收集、整理。同时还需根据情报调查某些事情,并给予军队情报建议。

“华侨们在外受苦了数百年,也是到了该扬眉吐气的时候了!”王亚礁脸上闪过一丝狠色,对着面前的众人道:“调查报告必须清楚,我们只培养华侨。只要查清楚没有问题,那么培训就可以从经济、政治直到军事方面,对他们进行全面的培养。”

顿了顿,王亚礁看着这些人道:“国防大学和政法大学那里我都联系好了,只要人送到了他们就会立即同意入学。联合政府方面林森主席已经首肯,到时候这些人会前往各地实习,一方面培养他们对祖国的归属感另一方面加强他们的政务处理能力……”

联合政府和国防军从上至下从来就没有放弃过控制东南亚的想法,但他们多数人都在国内而未曾去过东南亚地区不知道当地的情况。是以无法做出判断。

但王亚礁去过。当年国防军开始组建东南亚的情报网的时候,他便亲自带着人以美国商人的身份前往东南亚地区做考察。

而在建立分部的过程中,王亚礁也发现其实在东南亚多数地区华人被压制的情况。华人太过强大了。强大到甚至当地的殖民政府都感到恐惧。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