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保卫大凌河(六)(1 / 2)

加入书签

 皇太极决定集中兵力打击援军,他和大贝勒代善等人率领两万大军前去迎击明军,留下的一部分队伍负责严守壕沟,监视城内明军的动静。

皇太极看见明军的骑兵,步兵阵列整齐,各种大小火器枪炮都已准备布置妥当。皇太极认为“若候战车兵至,势必迟误。于是,率两翼骑兵列阵,呐喊冲击。”

明朝军马巍然不动,从容应战,枪炮齐发,“声震天地,铅子如雹,矢如雨霰”。

后金方面右翼兵马冲在前面,左翼兵马紧随其后,与明军展开了激战。

张春为了扼制骑兵,动用了许多战车,战车上配有各色火器,八旗兵吃了不少亏,冲了几次都没有成功。后来,后金的右翼兵马终于首先冲入了明军的战阵,明军一时被击败。但是,战败的明军迅速又聚集起来,凭借着队列继续与强敌作战,可惜又被随后杀到的后金左翼兵马给冲破了阵伍。

总兵吴襄等收拢被打散的兵马继续扎下营寨,据营而战。皇太极想用佟养性的炮兵部队,放在明军营寨的东面,用大炮轰击明军。不过,由于事先得到了通知,明军对于后金炮兵部队的动向极为重视。不等炮兵就位,就用预备好的骑兵,利用三眼火铳等各种火器不断冲击,使得后金炮兵无法发挥,只能靠后布置,没有取得重大战果。

皇太极“列营兵车盾于前,护军及蒙古兵于后。于是行营兵推战车迎敌,纵骑兵发矢冲阵”。不过明军方面也不示弱,“阵坚,施火炮鸟枪力战”。

激战大半天,在后金一**的猛攻之下,明军终于显现颓势,开始撤退。皇太极“先遣精锐为伏兵,扼敌归路”。然而这回他的如意算盘没能打响,大凌河城围城前离开的两千铁骑就防着这一手,两厢交战,谁也没能占得便宜。

于是明朝的这路大规模援军徐徐而退,虽然损失近半,但后金方面也伤亡惨重,阵亡负伤共计两千余人。这和原本历史上,张春和他的三十余名将领被生擒,总兵吴襄等仅率数十人侥幸逃归的结果相比,无疑已是天壤之别。

前一日晚上,得到现代带响烟花讯号的城内明军,已知道白天会有这番恶斗。当来援明军和后金军进行激战时,大凌河城中的祖大寿等亲自率领城中的精锐兵马,向着来援明军的反方向全力冲杀。完全没有料到这一点的后金军,这个方面力量薄弱,又没有得到及时的增援,却是被杀了个措手不及,此处的防御被完全打破,后金军死伤无数。取得重大战果的祖大寿等人并没有恋战,在其他后金军来援之前就回城据守了。

对皇太极来说,这一次的围城打援并没有取得全胜,但也是取得了交代得过去的战果。然而,回营不久,皇太极就收到了盛京方面的报告。

皇太极得此战报,立刻召集众人开会。会上也没人能准确分析出这是什么人,有多大的势力。一时,继续围城和班师回京,两派人士各说各的理,好不热闹。

皇太极只好先抽调一支两千余人的精锐骑兵,先回师救援,其余的继续围困大凌河城。

这场大战之后,大凌河城开始允许城中的老百姓出城砍柴。后金方面抓了人询问得到的情况是,城中粮草和军械准备得十分充分,而且事先已经知道后金的动向,士气如虹。

不过,后金方面对于这个消息没有立刻相信,生怕这是明军的计策。后金军继续围困大凌河城,并开始劝降。

于是,于农历十月七日和十月九日,皇太极先后写信给祖大寿、何可纲、副将张存仁,进行劝降。自然,劝降被祖大寿等拒绝。如今,形势大好,完全可以守住城池,怎么会投降呢?

更何况,在永平时,阿敏进行了残酷的屠城。大家一致认为:后金残暴无比,投降也是难逃一死,现在这样守住城池才是光明的大道。另外,后金征战的目的就一个“抢”字,本来都已打进了京畿,却又撤了回来,和占山为王的强盗们没有什么大区别。投降这样的人太掉份了。

对此,皇太极亲自写信给祖大寿,解释道:“过去屠杀辽东汉民,确有其事。但是我深为懊悔,自我登基以来,就不再那么做了。至于永平屠城,那是二贝勒阿敏所为,他因此受到了我的严惩,希望你们不要再介意这一件事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