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两个都是赝品(1 / 2)

加入书签

 所以,对这个同为唐伯虎的画作,自然会更加了解。

“不错,唐伯虎的李端端图,笔墨细秀,布局疏朗,风格秀逸清俊。人物色彩艳丽清雅,体态优美,造型准确,而这书法嘛,也相当的奇峭俊秀。”

陈三顺开始鉴赏道。

老夫人一听,嘴角微翘,显然觉得陈三顺已经入套。

这幅画,是一件极其相像的高仿赝品,曾经多个鉴宝大师一起看,没有一个人看得出来,最后还是被冯天宇给看穿。

冯天宇可是锦城古玩界的泰斗,他不认为陈三顺年纪轻轻,就能达到冯天宇那样的鉴宝水平。

如果能,就算孙女真看上他,老夫人觉得合格。

毕竟能拥有如此鉴宝水平的小伙,将来的生活,肯定不会差到哪里去,他们曾家稍微协助一下,就能飞黄腾达。

就在老夫人得意的时候,突然陈三顺话锋一转,道:“不过嘛,这仿画的人,水平高是高,但他有个缺点,那就是画画的时候,也不用点心,拿现代的宣纸做旧之后用来画画,是什么意思?”

“嘶~”

来客中,不少人也是古玩界的高手,听这么一说,倒是凑了过去看,之前他们的目光没有放在纸上,而是画像上。

现在仔细一看,的确如此。

唐伯虎当时用的画纸,到了现代,经历了千百年,不管如何保存都已经相当老旧,一眼就看出了年代感。

而这一张画纸,看上去虽然也旧,但旧得不均匀。

为什么这么说呢?

这纸和墨明显分离了,纸张比较老旧,但画墨却比较新,应该是先把纸张做旧之后,再临摹的画,而不是先画好之后,一起做旧,那样的话,就会更难看出来。

只可惜,画者大意了。

“小顺,你的意思是,这幅唐伯虎的李端端图,是假的罗?”

老夫人淡淡地问道。

“嗯,纸墨新旧分离,纸张显得挺老旧的,而且老得不够自然,应该是用特殊手段做旧,跟那些岁月留下的苍老不一样,经常碰古玩的人,认真看就能看得出来,这个可以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陈三顺继续道:“但这墨很新,估计在十年之内,墨汁经过长期与空气接触的话,会淡化,而且这种淡化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越发严重,李端端图,距离现在几百年了,不可能会出现十年不到的墨汁程度。”

听到这里,几个老鉴宝家纷纷竖起了大拇指,暗暗称赞。

一般人鉴定书画,都是看其内容,从内容上找漏洞,但陈三顺却从纸张和文字上找,这一点很容易让人忽视。

毕竟一幅画,最主要是画像,文字次要,仿者也会注重于画上,大部分人鉴赏的时候,注意力也是在画上,专注在字墨和宣纸的老旧程度上的鉴宝家,倒是相对少一些。

而陈三顺就是这为数不多的人当中,比较厉害的一个。

“这么说来,剩下这一个珐琅彩花卉纹蒜头瓶是真的啰?”

老夫人又问道。

原本陈三顺还不觉得怎么样的,毕竟他还没开始看,但老夫人这问话,他总觉得有些不对劲。

陈三顺下意识地抬头看向了老夫人,老夫人的表情又恢复了正常,笑了笑,道:“不打扰你了,继续看吧,你最好先看完,再给我答案。”

“好。”

陈三顺点了点头,拿起那个珐琅彩花卉纹蒜头瓶。

瓷制蒜头瓶流行于明清,以景德镇窑制品为多见,品种有青花、五彩、洒蓝描金等。明清景德镇窑蒜头瓶有青花、五彩、粉彩、以及蓝釉、酱釉等各种单色釉品种。

眼前这个蒜头瓶,直口微撇,圆腹,圈足,高大概十七八厘米口径将近三厘米足径五厘米,属于清代乾隆时期制造。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