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8章【新型生物纳米晶体管】(1 / 2)
传统意义上的芯片并不能与有机生命体兼容,所谓的芯片植入绝非大多数人认为的是把传统芯片植入人体内,这会引发严重的排异现象,自然也无法应用到采用生物技术的仿生人上面,只能是智能机械,而智能机械人是无法做到罗晟想要的保密效果。
另一个原因还在于即便传统芯片可以被兼容应用,也意味着还要在仿生人的体内装一块电池给芯片供电,这是非常耗电的,显然也是罗晟不能接受的拙劣设计。
只有生物晶体管构成的芯片能够解决与有机生命体之间的兼容问题。
要知道,生物电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电子设备里用的电,虽然都带一个“电”字,但这两者并不是一回事,本质上有着极大的区别。
要想把生命体所产生的生物电信号完全不失真地转化为控制机器的电子信号,目前还没有人做到,至少在罗晟彻底投入进来之前,全世界还没有人做到这一点。
而要是不能实现这一点,即便在仿生人体内装了一个功能强大的芯片内核,用起来也绝无可能想真实器官那样灵敏。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罗晟独自一人加上小娜的辅助开始全力攻克这一技术难题,这要求他必须要同时掌握并精通多门学科的知识。
其中的原理并不难理解,甚至包含着中学水平的基本物理知识。
电荷的移动形成电流,即所谓的“载流子”,其可正可负,目前所有电子设备上所使用的电流,其载流子都是电子,携带的是负电荷。
但不同的地方在于,有机生命体身上所谓的生物电于此迥然有别,在生物的细胞膜上有一些特殊的通道,当细胞膜内外的离子浓度失衡的时候,这些通道就会打开,钠、钾、钙等离子或从细胞中释放出来、或从细胞外流进来,从而形成生物电。
人能控制自己的身体便是基于此,体内如果没有这些离子的游动是无法做出抬手踢腿的动作,甚至都不能看到外部的世界,因为电信号从视网膜传导到大脑的神经中枢,靠的也是想同的一套机制。
生物电是离子的游动产生的,而这些离子携带的是正电荷。
换而言之,人类制造的电子设备和人体之中的电流的载流子根本就不是同一种粒子,若是想要让生命体与电子设备实现完美的交互其是也挺简单的,要么就是把生物电信号“翻译”成电子信号,要么就是把电子信号“翻译”成生物电信号。
说是简单,可实现起来却不是谁都能做到的,而且还得考虑到“翻译”过程中会丢失许多丰富的细节,从而造成信号失真的现象。
……
闭关的第十七天。
实验室里,仍然是罗晟一人在默默的研究,几块显示面板上都是与之研究有关的论文,这都是业内的其它学者发表的论文,罗晟当然也要拿来参考研究。
小娜的声音忽然在安静的实验室里响彻:“主人,今天是您连续十六天每天工作时长都超过15个小时,您的身体数据状况显示现在的大脑处于疲劳过度状态,您真的需要好好休息了。”
罗晟滑动着其中一块显示面板,盯着上面的论文分析淡淡的说道:“不是跟你说了没事就别监控我的身体状况,你要给我帮忙,而不是给我添堵,知道吗?”
小娜回道:“那好吧…”
这段时间罗晟既在攻克技术难题,同时为了攻克难题不知不觉已经掌握了三门全新的知识,并且都达到了精通的地步,这是对一通百通最好的诠释。
在罗晟的设计思路里面,与生物细胞打交道的理想机器需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是能与有机生命体兼容,不会被排异;第二是以细胞自身的‘语言’与之交流。
换而言之,传递电信号的最佳方式就是携带正电荷的粒子,如此一来便可以控制正离子在细胞膜上的进出了。
这一思路直接导向了生物晶体管。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见的电子设备,其灵魂就是晶体管,也是芯片的基本元素,晶体管在本质上就是一个控制电流的电子开关,给它施加一个外部电场就可以决定它是开启还是关闭。
人类刚刚发明晶体管的时候,一只晶体管便有1厘米长之多,而随着科技的进步,集成电路产业技术的迅猛发展,如今一块指甲盖大小的芯片就可以容纳百亿级数量规模的晶体管了。
接下来的几天里,罗晟在实验室里自己捣腾初步制造了一种小部件,能够实现晶体管的功能,但它所控制的不是电子,而是带正电荷的离子。
除此之外,它还要与生物体兼容,就是所谓的生物晶体管。
和已经为研制生物晶体管奋斗几十年的生物学家们一样,罗晟用钠、钾、钙离子泵入细胞的离子泵,结果很不幸,所使用的材料并能与生物体兼容。
在接下来的一周里,罗晟尝试好了多种手段测试都是以失败而告终。
……
转眼间,时间来到了六月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