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六章 钱,怎么给(1 / 2)

加入书签

 将李松本的事情解决掉,吴夲就拉着王英回家烧饭了,一边走着,一边吵着肚子饿。完全没有刚刚对待王全松的那种气质,此时倒像一个吵着肚子饿的小孩子。

“妈,你看看人家都是热锅了,将菜放在锅里煮,再来看热闹。你倒好,刚刚我还看到锅是冰凉的。中午的饭怎么办啊。别忘记,还要送”灶王爷“呢。时间可不能迟了,要不“灶王爷”回不到家怎么办?“吴夲拉着王英说道。

听了吴夲的话,王英笑着说道:“别瞎说,什么到不了家。我烧菜快,耽搁不了“灶王爷”的行程的。“

在吴夲家这里,腊月二十四小年这天有一个重要的事情,那就是送“灶王爷“回天。

在这里,各家各户都在锅台后边的墙上供奉“灶王爷”。“灶王爷”两边儿贴一付对联,上联是“上天言好事”,下联是“下界保平安”,横批是“一家之主”。“灶王爷”下边往土墙上钉两个木橛,横担一块木板。木板上放一个烧香用的香炉碗。逢年过节把点燃的三炷香插在香炉碗中,摆上馒头、水饺之类的供品。

“灶王爷”是一年一请,一年一送。过大年春节时请来,用纸裱上,供在“灶台”后的墙上,再贴上新对联。当年的“小年”腊月二十四再送走。

以前人们对此非常郑重。一吃完早饭就开始张罗着送“灶王爷“回天庭禀报,家家都希望能赶在别人家前面送走,这样咱家的”灶王爷“就早点到达天庭,就会给玉帝一个好印象。玉帝一高兴,大笔一挥。福禄寿三神就哗哗的洒福洒寿,就是财神爷跟着散财,多多照顾你家。

当然这是迷信之说了,不过既然是风俗,人们也就跟着走,图一个吉利吧。

不过,随着人们教育水平的越来越高,对这些也慢慢的淡忘。虽然每年还不忘的送“灶王爷“,可是已经没有以前那么郑重,没有以前那么严肃的。每家每户都象征性的搞一个仪式,至于早不早,晚不晚,也就那回事吧。

就像刚刚吴夲的那句话,要是搁在以前,还不被骂的耳朵起茧啊。不过现在,王英也就笑骂一声。

回到家,看到姗姗正坐在火桶里看电视,吴花拿着小板凳坐在火桶旁边。

“妈,小文呢?怎么没有看见啊?”刚刚只顾着找妈了,连小文都没有注意。现在一家人在一起,才现少了吴文。

“送小丽回家了。”

“怎么不留在家里过年啊,回去干什么啊。”

王英一瞪吴夲,“看你这孩子说话,事情都还没办呢,留在这里过年像什么事情啊。更何况,小丽父母在家过年,小丽不回去那多冷清啊。”

吴夲知道小丽姐妹三人,小丽排老二,上面一个姐姐已经出嫁了,就是他们家隔壁的隔壁那家。而她妹妹杨成梦,初中毕业就没读书了,也出去打工。反正是这里干几天,哪里干几天,不像她俩姐姐,人野得很。用她的话说她是潮流。

“那小文回来不?“吴夲问道。

“当然回来。“

做饭烧菜,王英可是一把好手。不说什么大话,在整个新江队,也是数一数二的。每次哪家遇到什么红白喜事,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王英去掌勺。记得小时候,一旦遇到王英掌勺,那吴夲兄妹三人就有口福,三人一起呆在谁家的厨房里,等着吃那第一碗菜。

办大事,图的就是一个舒畅,事情能顺顺利利的完成。还有就是一个热闹,人越多越热闹。因此,经常队里哪家办大事,全队的人都去帮忙,全队人在一起火火的吃一天。有人戏称农村这种风俗就是“大杂烩。“

“妈,要不我帮你塞火,怎么样?”一看王英开始烧菜,吴夲就一屁股坐在锅台下面,准备拿柴火烧火。

“嘿嘿,你是烧火啊,你是捣乱,快去堂间玩吧,你掌握不了火候。到时弄的火一会大一会小,我在上面还怎么烧菜啊。让你爸爸烧火。“王英一样就看穿了吴夲的心思。

吴夲就赖在锅台下面不走。这里可是好位子啊。一到冬天,厨房烧火是最舒服的,暖和啊。

小时候,一到王英烧饭,三兄妹就窝在锅台下面,一边帮着烧火,一边不停的取暖。为了增大取暖的效果,常常三人死劲的塞柴火,经常烧的饭糊糊的。

“知子莫如母。”王英怎么会不知道吴夲的想法呢。可是这是过年,饭菜可不能烧坏,不吉利啊。这时候就需要锅台上下的配合。特别是火候的掌握。全家也只有吴子光有这水平。

“去去,让你爸爸烧火,你要是冷就坐到火桶里,那里面早晨加火了,暖和着呢。”王英对着吴夲挥挥手,这事可不能心软。一年的吉利事情呢,来不得半点含糊。

吴夲耸耸肩,知道今天不行了。如果是昨天,肯定没有问题。不过昨天的饭也烧糊了。

“还是去与姗姗挤火桶吧,还不知道那位美女让不让呢。刚刚还得罪了她。”想起吴姗姗那鼓着的小嘴,吴夲就好笑。

“妈,小文回来。”一听到摩托车的声音,吴夲出来一看,是吴文送小丽回来。

看到摩托车后面挂着一个蛇皮袋,鼓鼓的。

“小文,又捞到什么好吃的回来了啊。”吴夲笑着问道。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