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章 元青花大罐问世(1 / 2)
“外公,你说要鉴定的是元青花大罐?”林海涛很好奇地问道,“元青花不是凤毛麟角,十分罕见么?大罐式的更是难得一见吧?”
“嗯,是的。”郑老郑重地点头回答道,“元青花存世量极少,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只有三百多件元青花,而且大多数流失在国外。你们肯定也知道,几年前在英国伦敦佳士德举行的‘中国陶瓷、工艺精品及外销工艺品’拍卖会上,一件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图罐以一千四百万英镑拍出,加佣金后为一千五百多万英镑,折合人民币约两点三亿元,创下了当时中国艺术品在世界上的最高拍卖纪录!”
“是啊。”贺青和林海涛不约而同地点点头,对此贺青也是很清楚的,知道当时那件在国外卖出天价的元青花轰动了整个收藏界,从此以后,元青花大热,很是疯狂。
贺青说道:“师傅,那只元青花大罐如果放到现在,再拿去拍卖的话,应该能拍出十个亿以上的价钱了吧?”
“嗯,那是肯定的。”郑老点头回答道。
“那为什么还有元青花大罐?”贺青惊疑道,“我觉得这个东西是物以稀为贵,全世界只有那么一件才显得格外珍贵,如果存在很多件,那就没那么稀奇珍贵了吧?”
他确实感到很费解,怎么突然跑出一件元青花大罐来了,不过既然是郑老他们有心鉴定的,那应该大有来历,不会是一般的东西,就算是赝品,那也只会是一件高仿了。
郑老点点头道:“你这个疑问同时也是我们的疑问,说实话,我们也还没见到那两件瓷器,不知道具体情况怎样,不过见过的那些朋友都很看好,认为那对大罐应该是真品,现在就等最后的确定了。”
“还是一对?!”听到郑老那话时,贺青和林海涛更加感到吃惊了。
这简直是难以想象的事情,一件元青花大罐就值十个亿了,如果两件都是真品,那岂不是能卖二十亿了。
这还是次要的,最大的意义在于,这个结果恐怕将推翻元青花只存有三百件的说法,证明元青花不止那么多件。
可要真是那样,那元青花也就不值那么多钱了。
“对,一共有两件,都是元青花大罐。”郑老说道,“现在我们也还没看到那两件瓷器,一切都不好说,所以暂时不做评论了。”
“嗯,那是。”贺青轻轻地点了点头,说道,“等下看到之后再说吧。”
经过讨论,贺青对即将见证的那两只元青花大罐越来越好奇了,只想早点儿见到,探个究竟。
实际上,他在鉴定方面虽然称不上大师,论知识,论经验,他远远比不上郑老和邓老等老前辈,但是,他有十足的把握,只要那两件瓷器是上了一定年代的,他就能很快判断出东西的具体年代,到底是不是产自元朝时期的,他一看便知。
当下贺青和郑老他们一边品尝一边聊天,再在茶馆坐了一阵之后,众人就起身离开了。
从“清风茶楼”走出来之后,贺青他们先走去附近的一家餐厅吃饭,鉴定交流会是下午开始的,所以他们得先吃饭,吃好了才有精力办事。
吃饱后,贺青跟着郑老他们径直赶去“荣宝斋”,刚才在琉璃厂逛街的时候,贺青和林海涛是有经过“荣宝斋”的,但是考虑到后面会去里面鉴宝,所以就没进去逛玩了。
不多一会儿,他们就来到了“荣宝斋”大门前,赫然矗立在他们身前的是一栋三层之高古色古香的大楼,明显是琉璃厂标志姓的建筑。
走近时给人一种庄严而大气的感觉,贺青第一次来这种充满文化气息的老店,所以倍感新鲜。
“荣宝斋”取“以文会友,荣名为宝”之意,它的前身是“松竹斋”,从建立之初到现在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如今已经名驰中外,是艺术界的大儒巨擘聚集之地。
其实“荣宝斋”类似于现在的文化用品商店或者文具店,有点儿像,但又有所不同。
比如说,当年的齐白石先生从荣宝斋买来笔墨纸砚,然后回家画画,画完了画再把画拿到“荣宝斋”来,“荣宝斋”将他的画进行装裱或者进行木板水印,然后挂到厅堂供人欣赏和购买。
这是一般文化用品商店至今都做不到的,完全可以这么说,“荣宝斋”既为文化活动提供了优质的工具,又为文化作品提供了栖身与交流之地。
因此,历代文人墨客都把“荣宝斋”称之为中国的“艺术博物馆”和“艺术家之家”。
“青哥,你知道这‘荣宝斋’最拿手的技术是什么吗?”路上,林海涛笑吟吟地问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