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9章 独占一战利润(1 / 2)
刚开战三天,俄国突然对奥匈帝国宣战,导致奥匈帝国的X计划破产,半路上的匈牙利步兵集团军被迫执行C计划,调往对付俄军。</p>
而塞尔维亚战场上,巴尔干集团军因为没有了后续精锐的增援,最后在界河上跟塞尔维亚军队进行对峙而毫无进展,一个小心的塞尔维亚,拖住了奥匈帝国整个巴尔干集团军,可见奥匈帝国已经日暮西山了。</p>
1月16日,德国恼怒俄国的背信弃义,对俄国宣战。同一天,俄国对德国宣战。</p>
1月17日,法国见德国上钩了,于是对德国和奥匈帝国宣战。同一天,德国和奥匈帝国也对法国宣战。</p>
1月18日,英国对德国宣战,同一天,德国也对英国同时宣战。</p>
随后两天里,英法俄三国协约和德奥土三国同盟相互宣战,意大利则无耻的称巴尔干战争是非正义战争,拒绝参战,但也没有加入协约国一方,而是继续维持中立,看看风向。</p>
至此,同盟国和协约国爆发全面战争,欧洲大战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也被点燃。</p>
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爆发战争后,全世界都处于震惊和恐慌当中。</p>
欧洲各国不论是交战国双方,还是中立国内的人们,都感觉世界末日到了。欧洲主流媒体称之为欧洲中世纪黑暗的时刻卷土重来,由此可见欧洲人对这场大战的恐慌。</p>
欧洲以外地区也不能幸免于难,两大军事集团在海外都有大量的殖民地,殖民地自然也要参战,于是战后自然绵延出欧洲,波及到非洲、西亚地区。</p>
美洲大陆虽然没有被波及,但是美国也不敢大意,反而是担心,因为欧洲大战爆发,这令中华帝国不必再担心欧洲国家干涉中美日三国问题了,中华帝国会不会对美日动手,很多渠道的风声已经表明,中华帝国很有可能对美日开战,因此美国和日本都非常担心。</p>
欧战爆发,中华帝国自然是最高兴的国家。一方面可以开始向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出口武器和物资,大发战争财。另一方面,欧洲内斗,无暇介入中华帝国和美日之间的矛盾。只要欧洲没工夫帮助日美,那么中华帝国就有信心跟美日开战,消灭潜在敌人。</p>
北京,紫禁城乾清宫内一片欢声笑语。</p>
中华帝国皇帝王辰浩得知一战爆发后,心情高兴到了极点。同样,文武百官们也都是喜气洋洋的。因为中华帝国避免了欧洲和日美有可能的联合对华发动战争情况出现,单独对付日美两国,中华帝国还是非常有把握的。因此,心情放松了,自然也就喜气洋洋了。</p>
“欧洲战况进展如何了?”王辰浩坐在龙椅上,面带喜悦的问。</p>
“启禀陛下!”内阁总理大臣张枫作为首辅大臣,在皇帝没有针对问谁的情况下,自然要第一个回答了,于是说道:“欧洲大战爆发后,英、法、俄、塞尔维亚、波黑为协约国一方,同盟国方面,除了意大利中立外,德国、奥匈帝国、保加利亚、土耳其帝国业已参战。双方在一个礼拜的时间内纷纷向对方各国宣战,已经全面打起来了。”</p>
国防大臣王士珍补充道:“奥匈帝国入侵塞尔维亚,两百万大军竟然没有奈何40万塞尔维亚军队,却被斯拉夫人给打回到了界河,狼狈不堪。德国东线对俄国采取防守态势,西线在德法边境上和法国对峙。法军进攻德国阿尔萨斯和洛林,德军处于防守态势。德军似乎避免跟法军正面交战,采取迂回策略,在一天内占领卢森堡,并对比利时宣战,而且主力兵锋直抵比利时烈日要塞。英国已经完成了全国总动员,远征军估计还得半个月左右才能在法国登陆。因为英**队主力摆在了苏伊士运河上,三十万英军和十万法军正跟三十万德军在苏伊士运河激战。土耳其跟俄国爆发第十二次俄土战争,双方百万大军在黑海、东欧地区激战,目前都没有讨得便宜。”</p>
王辰浩点点头,心中想到,一战的局部细节出现了变化。时间提前了,参战国增加了,土耳其、保加利亚都第一时间加入同盟国对协约国作战,使得同盟国的力量很强大。土耳其对俄国的早期牵制作用非常有利于德**队防御东普鲁士,并集中力量先对付法国,然后再掉头对付俄国。英法德三国在苏伊士运河大战,这是王辰浩一手策划的,原本的一战根本没有这里的战争。如今苏伊士运河鹿死谁手还是个未知之数,毕竟三十万德军的战斗力还是非常强大的,英法联军未必能够夺回苏伊士运河。</p>
当然,王辰浩倒是希望英法夺取运河,这样德国就只能乖乖的被中华帝国痛宰,只能依靠巴格达铁路获取外部支援了。</p>
整体而言,一战的整体的战略态势并没有多大的变化,依然在王辰浩的控制范围内。</p>
陆军大臣段祺瑞说道:“各主要参战国的战略方针都是根据各自的侵略目的制定的。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强调战略进攻,轻视防御。例如法国不去搭理德国入侵比利时的迂回战术,而是直接攻击法国最心痛的阿尔萨斯和洛林,试图从这个方向上打垮德国。而德国在这个方向上处于防御状态,反而试图迅速攻陷比利时迂回至法国西北部,从而直捣法国首都巴黎。双方都企图依靠一两次决战来决定战争的胜负,而且都是立足于依靠战前物资储备来打一场短期战争,没有挖掘经济潜力以满足战争的需要和进行持久战争的准备。”</p>
王士珍赞同道:“俄国和土耳其势均力敌,以至于俄国短时间内无法在德国和奥匈帝国东线布置大军,无法有效对德国和奥匈帝国实施牵制。这给了德国利用发达的铁路网快速跟法国决战创造了条件。我看好德国获胜。”</p>
唐绍仪摇头道:“未必!德国陆军固然强大。可是偏偏奥匈帝国初战就失利,拿不下塞尔维亚,将会影响后续对德国和土耳其的支援,偏偏意大利中立,其态度不定。按照我们之前的判断,意大利跟协约国已经没有矛盾了,反而跟奥匈帝国和土耳其帝国都矛盾重重,意大利很可能加入协约国一方,因此力量对比将会很快扭转。”</p>
这时李国栋说道:“我们的情报表明德国为避免东西两线同时作战,按照施利芬计划,准备在6-8周内首先征服法国,尔后挥师东进,几个月内打败俄国,结束战争。鉴于法国极欲夺回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德国对法作战的设想是:以部署在德法边境的兵力牵制和吸引法军主力,同时以强大的主攻集团突然通过中立国比利时,向法国腹地实施深远迂回,从背后打击法军主力。在东欧战场,则以少量兵力牵制俄军。在海上,集中海军主力对付英国海军,同时以少量兵力牵制俄国海军于波罗的海。”</p>
王辰浩点点头,对于施礼芬计划他还是略有印象的。</p>
按照施里芬的军事计划规定:德国在战时利用德军素质高,机动能力强,而且处于内线作战易于调动的特点,集中兵力抢先进攻西线的法国,在4~6周内击败法国,然后再回头去对付俄国。而俄**队素质差,训练落后,调动和集中都比较迟缓,在4~6周内很难在东线对德国发起大的攻势。德军将有时间集中兵力击败俄军主力,在3~4个月内赢得两线作战的胜利。</p>
因此,德军的兵力部署是,在东线只部署9个师的兵力,以牵制俄军;在西线则部署78个师的庞大兵力,猛攻法国。而西线又以法国西北部的右翼为主要突击方向,部署70个师德军,在左翼法国东部的阿尔萨斯,洛林方向只部署8个师,用来牵制法军主力。在法军主力攻击阿尔萨斯和洛林未果之前,右翼德军将迅速冲过中立国比利时,卢森堡和荷兰,突入法国北部,一直向西冲到英吉利海峡,切断英国同欧洲大陆的联系。然后再南下绕过法国首都巴黎,渡过塞纳河,与德军左翼部队配合,将法国东部的法军主力一举包围歼灭,从而夺得西线战场的全胜。</p>
然而,施里芬去世后,小毛奇继任了德军参谋总长职务。此时,欧洲格局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欧洲人口在十年内增加了30%,相应的军队也多了100万,尤其是俄国,被中华帝国打败后,远东地盘没了,也就不用在驻军了。同时,俄国和中华帝国签署边界不驻军条约,并建立了军事缓冲区,这样一来,俄国的常备军都集中在了欧洲部分,200万军队压的德国有些喘不过起来。</p>
根据变化了的形势,小毛奇对施里芬的计划进行了调整。他将东线的德军兵力增加到18个师,以对付过于庞大的俄军。在西线则加强了左翼,从8个师增加到15个师,否则很难抵挡达75个师之多的法军主力。因为德国人口增长,军队数量也相应增加,所以西线右翼军队并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2个师,达到72个师。</p>
法国和俄国早就知道德国的施里芬计划,因此针对德国的这个闪电战计划,法俄两国制订了他们的博文斯基作战行动,想要趁着德国未完成迂回机动前,法俄两国主力便攻克柏林,结束战争。</p>
可以说,如果小毛奇不修改施里芬计划的话,德国将会在三个月内战败。而法国大元帅在开战的当天便向媒体保证,三个月内结束战争,可以足够证明了小毛奇临时修改施里芬计划的正确性。</p>
原本如果没有土耳其的加入,德国为了抵挡俄军需要消耗大量兵力,原本的对法国闪电战将成为空谈。不过,随着1912年土耳其加入同盟国后,履行军事协防条约。使得小毛奇对施礼芬计划的担忧成为了多余,施礼芬计划得以正常实施。</p>
对于协约国来说,土耳其第一时间参战令他们非常的害怕。因为土耳其在东线牵制住了俄国大军主力,使得德军对法国的闪电战得以顺利实施。好在弱小的塞尔维亚拖住了奥匈帝国主力,意大利选择中立,使得法国暂时松口气,不过面对德军主力的攻击,法军就显得非常吃力了。</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