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百三十二)“波兰的存在是不能忍受的!”(2 / 2)

加入书签

“自从1933年以来,我们的祖国曾经一次又一次的通过了各种危机,我们中间的每一个人对于局势的发展都深深的感到不安。将来会如何发展,更是无法预料。大家私人间的谈话都是以未来的暴风雨为主题,因为在天边上是早已显出了暴风雨来临前的征候。我们都知道,陛下和施特拉塞尔先生早已决定了,要把凡尔赛和约所带来的一切领土损失都完全收复。我们都知道自从1938年秋季起,施特拉塞尔就已经开始与波兰当局谈判,企图对整个波兰国界问题做一个总的解决,不过这个谈判的进展,这却是我们所不知道的。同时,我们也都知道,由于波兰和英国没有盟约,英国对于波兰也没有过保障的诺言。尽管如此,我还是认为,德国是在剃刀边缘上行走。对于施特拉塞尔先生的惊人好运,我们都多少感到不可思议,因为截至目前为止,他是完全没有使用武力,而就达到了他的政治目的。一个成功接着一个成功,好像是永无止境的。”</p>

“过去的一切都是不需要战争的。所以我试着问自己,难道这一次就不同么?捷克斯洛伐克是一个特例。虽然在1938年,我们也曾经陈兵国境之上,但结果还是没有发生战争。不过这一次的情况却完全不同,让我认为,我们已经投入了另一次世界大战当中。”</p>

“波兰在凭借着凡尔赛和约,兼并了德国的领土之后,对于我们而言,就一直是一个仇恨的对象,因为这种兼并既无历史根据,也不合于民族自决的要求。对于我们这些军人而言,在德国国力微弱的时代中,波兰一直都是我们痛心疾首的对象。每当我们瞻望着地图时,就会使我们为这种危险的情况而担忧。德国国界是被不合理地分裂了!我们的祖国是被支解了!那条走廊切断了东普鲁士与德国之间的联系,使我们有一切的理由为这个可爱的省区而感到忧惧!不过尽虽如此,德国陆军却还是从未梦想到要对于波兰作一次侵略性的战争,用武力来结束这种事态。除了其它的考虑以外,也还有一个单纯的军事理由:任何对波兰的攻击,都将使德国陷入两面或两面以上战争中,而这却是德国所难于应付的。相反,我们虽然不想作一次侵略性的战争,但是也不敢希望可以与波兰人心平气和地坐下来,在会议席上来讨论如何修正这些不合理的边界问题。同时认为有一天波兰人会主动使用武力来解决边界问题,那却似乎是有可能性的。自从1918年以来,我们在这一方面已经获得了相当的经验,当德国国力还很微弱的时候,我们随时都在作这种准备。一旦毕苏斯基元帅谢世之后,某些民族主义分子在波兰就会获得一种决定性的势力,于是他们就有入侵东普鲁士和上西里西亚的可能性。不过对于这种情况,在我们的军事性考虑中,却已经找到了一个政治上的答案。假使波兰首先动武,而我们又能够击退他们的攻击,则德国也许就可以获得一个机会,用政治反击的方式解决这个不愉快的边界问题。”</p>

“塞克特将军曾说:‘波兰的存在是不能忍受的,与德国的基本需要也不符合。利用它自己的内在弱点,和俄国的力量,再加上我们的帮助,即应该能使其消灭。’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俄**事力量的日益增长;而法国还是像过去一样对我们具有敌意。它总是想在德国的后方寻求同盟国。他们的想法是,假使波兰被消灭了,则俄国对于德国而言,将是一个更危险的法国同盟国,而不像目前的波兰只不过是一个缓冲国而已。在德国和俄国之间,若是把波兰和立陶宛这些缓冲国取消了,则这两个强国就会太容易发生冲突了。但是现在,情况已经完全改变,俄国为了对付中国的威胁,想要拥有一个稳定的后方,已经和德国签订了正式盟约。波兰已经成了德国和俄国之间的障碍,所以完全取消这个国家,对于德国和俄国都是有利的。”</p>

“总参谋部的好多人都认为,德国应该首先击倒波兰,8月13和14两日中,完成了最后一次的师级演习。这是以阅兵式为结束,由了隆德施泰特上将充任检阅官。8月15日,炮兵与空军合作,举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射击演习。在演习结束后,施特拉塞尔发表了讲话,从他的语调上,我能够知道他已经立下定了决心,这一次是绝对具有决心,想使波兰问题获得总解决,即使付出战争的代价也在所不惜。当然,假使波兰人在德国的压力之下屈服了,则和平的解决仍非毫无希望,而且施特拉塞尔深信西方国家不会诉之于武力。他对这种理论,曾经不惜口舌来加以解释。他的主要理由是这样的:一,英法两国在军备方面还很落后,尤其是在空军和防空两方面更是如此。二,西方国家要想对波兰作任何有效的援助则唯一的途径就是要攻击齐格菲防线。但西方国家却无此项力量,也不愿作此项冒险,因为这是一定要牺牲大量生命的。三,国际情况,尤其是地中海方面的紧张局势,足以使英国的行动自由受到相当限制。四,法国国内的情况。五,负责政治家的个性。施特拉塞尔认为张伯伦和达拉第都是不敢作宣战决定的。”</p>

“最使大家感到惊异的,同时也最能造成深刻印象的,即莫过于公布了与俄国签订同盟条约的消息。施特拉塞尔宣说,利用这个手段,他也就夺去了西方国家手中的王牌,今后对于德国连封锁也都不会再有效了。他同时也暗示着说,为了便利于这个同盟条约的签订,他也在波罗的海方面和有关波兰东界的问题,对于俄国已经作了相当的让步,但是他的这种说法却并无任何理由,可以解释为对于波兰的完全瓜分。”</p>

“陆军总部对波兰发动攻击时,所用的兵力为42个师的正规部队,包括新成立的第10装甲师,和一个由要塞部队所新编成的步兵师,即第50师。他们一共为24个步兵师,3个山地师,6个装甲师,4个轻型师,4个摩托化步兵师和1个骑兵旅。此外还有16个新成立的师,并且在总动员之后始能编成,预定用在第二波到第四波之间。这些部队最初当然不能算是第一流的部队。党卫军师和一两个加强党卫军团也都奉命参加波兰战役。”</p>

“在西线方面只留下了11个正规师,一些大约相当于一个师的要塞部队(和35个新编师,作为第二线到第四线的部队。完全没有装甲或摩托化部队。所以一共虽有46个师的兵力,但其中只有四分之三是适合于战斗条件的。曾经接受一个空降师的训练与装备的第22步兵师,,留在德国境内供陆军总部直接调遣。德国空军的主力也是用在波兰方面,共分两个集团军,而在西线方面只留下了一个较弱的第3集团军。”</p>

“像这样的分配兵力,德国当局所冒的危险实在是相当的巨大。在这个时候,德国最高统帅部已经知道法国陆军的实力在90个师左右。实际上,在1939年秋天里,法国在3个星期之内,一共编成108个师的兵力。其中包括着57个步兵师,5个骑兵师,1个装甲师,和45个预备师,此外还有强大坦克和炮兵部队的支援。法国的预备师都是由已经受过充分训练的预备兵员所组成;而德国的新部队却大部分是由新兵或第一次大战中的老兵所组成。所以毫无疑问,从第一天起,法军在西线上的兵力就早已超过德军很多。在另一方面,英国对于陆上兵力的贡献却十分的有限。它一共只有4个师,而且甚至于到10月上旬才达到了欧洲大陆。”</p>

“德军对波兰的作战计划基础,是要想尽量利用其边界的全长,以便从一开始起即能包围敌人。所以德军的部署是在侧面分成两个距离颇远的集团,而留下了中央地区几乎是门户洞开的。北方集团军群的总司令是博克上将,参谋长是沙尔穆兹将军。下辖两个集团军,一共包括5个步兵军和1个装甲军。它们又一共指挥着9个正规步兵师,包括新成立的第50步兵师,8个新动员的步兵师,2个装甲师,2个摩托化步兵师和1个骑兵旅。一共21个师。此外在东普鲁士还有肯尼格斯堡和罗兹的要塞部队;在波米拉尼亚还有尼采旅。在这个集团军群之内,第3集团军在东普鲁士境内展开,集团军司令为库赫勒将军;第4集团军在波米拉尼亚境内展开,集团军司令为克鲁格上将。这个集团军群的任务为切断波兰走廊,把骑兵兵力集中投掷在维斯瓦河的东岸,再向东南或南前进。在突破了拉柳河一线以后,就从背面上攻击维斯瓦河的波兰守军。”</p>

“南方集团军群的总司令是隆德施泰特上将,由我担任参谋长。这个集团军群的兵力比较强大。它包括着3个集团军:第14集团军,司令为李斯特上将;第10集团军,司令为赖歇瑙上将;第8集团军,司令为布拉斯克维兹上将。算起来,这个集团军群有8个步兵军和4个装甲军,共计15个正规步兵师,3个山地师,8个新编师,和机械化部队的主力——4个装甲师,4个轻型师和2个摩托化步兵师。一共为36个师。”</p>

“第14集团军展开在上西里西亚工业地区中,以及摩拉维亚的东部和斯洛伐克的西部。第10军在上西里西亚的周围和克劳兹堡的南部。第8集团军在西里西亚中部,位置在阿尔斯的东面。这个集团军群的任务为击败在维斯瓦河大河湾中和在格里西亚境内的敌军,用强大摩托化兵力向华沙冲进,采取宽广正面尽可能迅速地攻占维斯瓦河的渡口,然后再与北方集团军群合作,以毁灭波军的残部。”</p>

“关于波军的部署情况,我们知道,在平时,波兰共有30个步兵师,11个骑兵旅,1个山地旅,和2个摩托化装甲旅。此外还有几个团的国界守备队,一大堆自卫队营,和驻守在格地尼亚-赫尔地区中的海军部队。波兰军队总数相当可观。不过,它的兵器却大部分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旧货。它的空军虽然也有飞机一千架左右,但很多都不够近代化的标准。”</p>

“我们事先已经估计在战时,波兰的师数还可以增加一倍,但是有无必须的装备,却似乎是一个疑问。我们了解到波兰统帅部对于其兵力的部署是这样的:沿着东普鲁士的边界,在波尔——拉柳-——维斯瓦一线的前面,在苏华尔基与罗门查之间有一个战斗集团,共为2个师和2个骑兵旅。在摩拉瓦(的两侧为莫德林集团军,共为4个师和2个骑兵旅。在波兰走廊地带中有波莫尔兹集团军,共为5个师和1个骑兵旅。从瓦尔塔河到斯洛伐克的边界为止,面对着德国的国界,一共有3个集团军:波兹南集团军,兵力为4个师和2个骑兵旅,驻在波兹南省区的西部。罗兹集团军,兵力为4个师和2个骑兵旅,驻在维仑的附近;克拉科夫集团军,兵力为6个师,1个骑兵旅,和1个摩托化旅,驻在捷斯托恰瓦与拉维塔格之间。在后述的两个集团军的后方,又有普鲁士集团军,共为6个师与1个骑兵旅,驻在托马佐-基尔斯地区中。最后,沿着卡尔帕提亚山脉的边界上,其深入的侧面由一个卡尔帕提亚集团军担任掩护。它大部分都是由预备单位和自卫营所组成的,采取梯次的部署。另有一个预备集团,即皮斯柯尔将军的集团军,包括着3个师和1个摩托化旅,留在维斯瓦河的莫德林——华沙——卢布林地区中。此外,波兰人又在布格河以东成立了一个独立的波里希集团军,主要目的是为了对抗俄国,保护后方。”</p>

“事实上,当我们开始发动进攻之时,波兰方面的部署尚未完成。”</p>

“对于波军部署的战略目标,其实很难确定。波兰在战略形势上的困难很明显。一方面,它的兵力是处于劣势的;另一方面,其边界的形状使德军可以从两面同时发动攻击,以后甚至于还可以从三面开始攻击。但尽管如此,波兰当局仍然不肯放弃他们‘守住一切东西’的思想。这实际上就决定了他们心理和政治上的意图,是极难于与军事事实相配合的。”</p>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