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5章 兵力的纠结(2 / 2)
五支军队,近卫军保留的人手最少,三十万人,后来又裁撤调一部分,留下了二十三万人,但裁撤调的一大部分其实都进入了野战军或者卫戍军,骑兵军中了,即便是士兵都进入了守备军,不过那些士兵都是一些上了年纪,临近退伍的,现在在守备军里面这些士兵都上升到了营级参谋的地步,当然大部分人其实都退伍了,因为老了吗。
超越了服役期最高限制,只能退伍,转业到地方了。
骑兵军因为要保持对蒙古,西伯利亚,中亚,西域,这些地广人稀的地方的秩序维持,因此编制比较大,达到了一百五十万人,卫戍军是核心区全国性的战斗力量,因此编制也比较大,八十万人,守备军虽然战斗力和各种武器装备都是上面的精锐军中退伍下来的,可怎么说他们守备着两万里疆域,因此他们的编制到达了二百三十万人,除去百分二十的无用人员,大约也是一百八十万的编制,野战军因为比较鸡肋和功能性降低,只保留了师级指挥部和军级精英军官部队,以及不断训练和接受其他兵种下放和提升的军官和精英士兵,同时保持着随时可以用卫戍军填补空白的各种编制地方架构,因此只有区区的四十五万人。
就这么核算下来,华夏帝国起码还有精锐的战斗部队一百六十万人,加上骑兵军的精锐战斗部队,还有二百三十万人,加上守备军的精锐战力,达到了二百六十万人,其他的都是新兵和军校生补充,以及各地不断调整的临时性兵力。
如果加上水师的陆上兵力和水手战斗力,起码三百万人的精锐战斗力,但实际的总的士兵和军官总数为七百万人,这七百万人是不得不在架构内填充和留下的兵力,因为每年你新兵得训练,新兵训练了往哪里去?肯定是往各个部队分配,值守个两年,这多余的四百万新兵就变成老兵了,虽然没有打过战,可毕竟也是兵力啊。
第三年退伍一下,几十万兵力就回归社会了,然后从社会也许多招,也许少招,根据情况而定,各个地方官府的财政而定,也就是说守备军兵力浮动比较大,二百三十万兵力也许精锐不过三四十万人,其他都是新兵,和服役不到两年的老兵。
驻守地方的确得看到人才行,巡逻,查探,临时调动,或者干活,都是这些新兵,精锐补充,卫戍军也不能说老是那些人,到了四年或者六年,卫戍军的士兵上不去,升不了军官,他也得退伍,也得需要守备军补充,守备军的士兵升上来,卫戍军的四年或者六年老兵退伍,这是一个循环替代的过程。
这些军力,在核心区的部队主力守卫部队还是卫戍军,维护京城的是卫戍军和近卫军,守备军只是维持地方治安,但总体来说比重不是很大,比重比较大的是边疆上的囤积部队,也就是说总督区,呈放射状向总督区边境靠近,然后在边疆形成一道或轻或重的环形防护网。
核心区的守备军兵力几乎是空心的,没有多少,因为核心区很多地方的治安相当好,守备军甚至一个府只配备两个营不到,也就是六百人左右,州的守备军兵力可能不过是一个半团,也可能是一个半旅,总兵力最小的州只相当于一个加强团,就是一千八百人左右,最大的州守备军也不过是两个旅不到,只相当于是一个半旅的规模。
守备军满编的地方只有核心区边缘府县城,有的县城可能配备的是一个营到两个营的级别,有的县城可能就有一个满编团一千五百人。加上各种附属部队,可能有一千八百人,有的甚至有两千人。
这是因为防止总督区有些地方叛变,直接冲击核心区地域,破坏核心区的稳定,也是为了个核心区紧急征召和整编部队,形成可以进攻和防守的部队编制,到时候作战的是卫戍军,卫戍军抵抗的时候,继续整编核心区部队,迅速扩编野战军,形成可以快速冲击,或者以后反击的作战部队。
作战还是得野战军上。
而近卫军也得迅速回撤或者整编,扩编,近卫军能在三个月之内扩编到五十万兵力,守备京城和陪都,以及重点工业地区,甚至保卫皇室,保卫皇室和各个中枢部门官员才是近卫军要做的事情。
骑兵军以后将会彻底裁撤,合并到野战军和卫戍军中,目前总督区已经完成了总人口移民和建设任务的百分之六十,再有几年,野战军将接替骑兵军守备这些地区,守备军将会守备总督区。
而随着各地总督区的建设和情况好转,或者有些靠近核心区的总督区发展起来,逐渐被裁撤,并入核心区,守备军兵力将会进一步下降。
卫戍军接管整个并入核心区的总督区的防守任务,扩大卫戍军,缩编守备军。
(本章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