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章、老孟复辟(4)(1 / 2)

加入书签

 第二轮,李铁如对宽城县刘连明。

猜先结果,李铁如第二次执黑棋。

上午他执黑棋对小关,前半盘很失败。不过,首先是因为小关太善战,其次才在于自己下得有问题。

第二轮比赛开始,他还忍不住想着第一局,一不留心,起手又走了星、小目;对方白棋应以二连星。

李铁如愣住了,怎么又走了这个啊

赛前两天,他曾经专门花时间预备布局。设想过,普通黑棋和白棋各五六盘棋;那么黑棋应该用哪几种,白棋又应该用哪几种

总的来说,是想每一局都用不同的布局。

其实,他的准备基本是空想,没什么针对性,更缺乏真正内容。

这主要是受到棋力有限的限制,围棋杂志里面倒有大量各式各样的布局,但他哪里有吃透的

世界围棋高手们从布局到中盘,往往每一手棋都在勾心斗角;他们真正是在较量什么,计较什么,这区区业余2段水平的低手哪能看得明白

实话实说,他几乎每天都会打谱,尤其是那些著名高手们的棋谱。

但是,都弄不明白具体是怎么回事。一开始就是那样囫囵吞枣,到后来还是。

尤其是86年到96年,整整十年时间,学习效率非常差。

还不如把其中一多半时间,都改为专门研究死活题呢;或者专门背大量定式,也比都用来“欣赏”高手们的棋谱强。

这就是没有人指点的弊端,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学习很盲目很没有效率。

第五手棋,李铁如迟疑了半分钟,终于想出来一个权宜之计。

上午他下的是低中国流,第五手在三路;现在他改为高中国流,第五手改到了四路。

宽慰地想,这样也可以勉强算不同布局吧

其实,二者是有相当大不同的;要不然他为什么喜欢低中国流布局,本能地不喜欢高中国流布局呢

这里说的,此时他眼里的布局,其实就是前面的几步而已。

然后,双方再互相挂角,继续打定式,那就是布局往中盘发展的阶段了。

而实际上,后面才是体现布局水平高低的部分。

首先说低中国流。此种布局是中国棋手陈祖德在1965年中日围棋交流赛执黑对木尾原武雄的对局中首次使用,此后又被中国棋手大量采用。

当时日本棋手不知道这个是什么布局,非常吃惊。由于是中国棋手最先发明出来的,故日本方面取名:“中国流”。

一般而言,媒体提到“中国流”都是指低中国流。

“中国流”布局的基本思想是:以星小目的配合为基础,以小目为最主要发展方向不以星位为主要发展方向,迅速向边上扩展地盘。

不但重视布局速度,而且最主要的特点是兼顾实地与外势。当对方不得不进入黑阵时,则通过攻击来取得主动。

中国流布局,有以下的特点:

1注重布局速度。

2同时兼顾实地与外势。

3发展方向是小目方向。

然后再说高中国流。由于1966年到1976年十年破坏,中国围棋技术停止不前。

此时,日本棋手经过对中国流布局的深入研究后发明了“高中国流”布局黑5下在“4九”位置上。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