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六章、狂士登顶(40)(1 / 2)

加入书签

 之所以没有立即接话,还真不是因为识破了陷阱,而是他迟疑了。

他不认为自己是“严于律己、严于待人”的正人,而君子吗,他又觉得有点心虚。

实际上,从这个反应上推敲,他倒是反而符和李亚峰所谓的“正人君子”这一选项。

他这么一迟疑间,后面的事情就无可避免地、突如其来地发生了,任谁都是始料不及的。

且说君子这个概念吧,俩人这时都不怎么懂。

李亚峰很逗,纯粹有些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意味。

强不知以为知,李铁如也是经常如此,对于小知识分子阶层,勉强就算不足为奇吧。

君子,音jūnzǐ,特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君子”观念在中国各家中,儒家尤其孔子对之极为重视。

虽然,在人格塑造的理想中,儒家有圣人、贤人;道家有真人、至人、神人,究其境界均似高于君子,然而圣贤究竟不世出,真人、至人、神人尤其高远而不易攀及。

世间完人总是不多,因而一较普遍的、较易至的、较完美的人格典型——君子,也就特别值得注意与追求。

“君子”一语,广见于先秦典籍。

《易经》《诗经》《尚书》广泛使用。

《周易·乾》:“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尚书·虞书·大禹谟》:“君子在野,小人在位”。

而对“君子”一词的具体说明,始于孔子。

在孔子之前,君子一语主要是从政治角度立论的,君子的主要意思是“君”。

“君”,从尹,从口。“尹”,表示治事;“口”,表示发布命令。

合起来的意思是:发号施令,治理国家。

《诗经·谷风之什·大东》:“君子所履,小人所视。”

孔颖达《诗经正义》曰:“此言君子、小人,在位与民庶相对。君子则引其道,小人则供其役。”

《春秋左传·襄公九年》:“君子劳心,小人劳力,先王之制也”此处君子、小人,仍着眼于地位而非道德品质。

到孔子时代,君子一词开始具有道德品质的属性。

君子一词查阅国际君友会中文典藏解释是一泛称,有多重意思:

一、称有才德的人。‘博文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礼记、曲礼)

二、称在位的人。

三、竹、莲花、菊花的别名。

四、梅、兰、竹,菊称四君子。

五、妻称夫。‘未见君子,忧心忡忡。’(诗经、召南)

六、对先人的尊称。

七、指男子。‘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周南)

八、在上位者。‘彼君子兮,不素餐兮。’(诗经、伐檀)

‘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孟子、滕文公)

九、好学者。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