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零二章、茶楼缘起(4)(1 / 2)

加入书签

 北非:北非的薄荷茶。北非人喝茶,喜欢在绿茶花里放几片新鲜薄荷叶和一些冰糖,饮时清凉可口。

有客来访,客人得将主人向他敬的三杯茶喝完,才算有礼貌。

南美:南美的马黛茶。南美许多国家,人们用当地的马黛树的叶子制成茶,既提神又助化。

他们是用吸管从茶杯中慢慢着品味着。

“荼”、“茶”二字之转变。

《九经》无茶字,或疑古时无茶,不知《九经》亦无灯字,古用烛以为灯。

于是无茶字,非真无茶,乃用荼以为茶也。

不独《九经》无茶字,《班马字类》中根本无茶字。

至唐始妄减荼字一画,以为茶字,而荼之读音亦变。

荼,初音同都切,读若徒,诗所谓“谁谓荼苦”是也。

东汉以下,音宅加切,读若磋;六朝梁以下,始变读音。

唐陆羽著《茶经》,虽用茶字,然唐岱岳观王圆题名碑,犹两见荼字,足见唐人尚未全用茶字。(清席世昌《席氏读说文记》卷一)

只可谓荼之音读,至梁始变,茶之体制,至唐始改而已。(摘自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

“茶”字从“荼”中简化出来的萌芽,始发于汉代,古汉印中,有些“荼”字已减去一笔,成为“茶”字之形了。

不仅字形,“茶”的读音在西汉已经确立。

如现在湖南省的茶陵,西汉时曾是刘欣的领地,俗称“荼”王城,是当时长沙国13个属县之一,称为“荼”陵县。

在《汉书·地理志》中,“荼”陵的“荼”,颜师古注为:音弋奢反,又音丈加反。

这个反切注音,就是现在“茶”字的读音。

从这个现象看,“茶”字读音的确立,要早于“茶”字字形的确立,从而道通天下。

中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因而在语言和文字上也是异态纷呈,对同一物有多种称呼,对同一称呼又有多种写法。

代表茶字的还有茗字。

在古代史料中,有关茶的名称很多,到了中唐时,茶的音、形、义已趋于统一。

后来,又因陆羽《茶经》的广为流传,“茶”的字形进一步得到确立,直至今天。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很早便有关于食茶的记载,而且随产地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

中国的茶早在西汉时便传到国外,汉武帝时曾派使者出使印度支那半岛,所带的物品中除黄金、锦帛外,还有茶叶。

南北朝时齐武帝永明年间,中国茶叶随出口的丝绸、瓷器传到了土耳其。

茶的广泛普及但是也可以考证,茶在社会中各阶层被广泛普及品饮,大致还是在唐代陆羽的《茶经》传世以后。

所以宋代有诗云“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春茶”。

也就是说,茶发现以后,有一千年以上的时间并不为大众所熟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