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三十八章、晋级中职(6)(1 / 2)

加入书签

 如今,人们面对的是快节奏的生活,高负荷的工作和复杂的人际关系,没有较高的EQ是难以获得成功的,情商(EQ)会影响智商(IQ)的发挥。

EQ高的人,人们都喜欢同他交往,总是能得到众多人的拥护和支持。

同时,人际关系也是人生重要资源,良好的人际关系往往能获得更多的成功机会。

应试教育压力下,家长总是不惜花费大量时间、精力、金钱对孩子进行教育投资;结果却经常达不到预期效果,反而导致孩子厌学、学习独立性差、任性自私等。

近几年,学生因学业压力、与父母沟通问题而选择离家出走、自杀的现象频频充斥人们的眼睛。

心理专家说,孩子学会做人比学会做学问更重要。

然而很多家长都只注重对孩子智力的培养,而忽略了情商的训练,结果导致情商低的孩子越来越多。

1925年,Thondike提出了社会智力(socialintelligence)的概念,他认为,拥有社会智力的人“具有了解及管理他人的能力,能在人际关系上采取明智的行动”,并把“社会智能“描述为与他人相处的能力。

1935年,美国心理学家Alixander在他的《智力:具体与抽象》一文中提出了非智力因素(nonintellectivefactoers)的概念。

1940年,Wechsler提出普通智力中的非智力因素,并于1943年提出非智力因素是预测个人成功的关键因素。

智能的情绪部分可能是生活成功的必要组成部分。

1965年美国人高尔曼,提出了所谓情商的概念EQ。

1975年霍华德-加德纳出版了《发敖的智能》一书,介绍了多元化智能的理念。

1983年,Gadener发展了多元智力理论(theoryofmultipleintelligence),其中,两种情绪维度成分:内省智力(intrapsychicintelligence)和人际智力(interpersonalintelligence)这两项能力,让“社会智力”的概念再一次的受到教育界以及心理界的重视。

1987年吐基思-比思利在《门撒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其中用到“情商”(即EQ,用来衡量情绪智能的商数)这个术语。尽管巴昂(RcuvenBar-0n,,以色列著名心理学家。)声称自己在未发表的毕业论文中已经用过这个术语,大家还是公认这篇文章是首次使用“情商”并发表。

1988年,心理学家Bar-On第一个使用“EQ”这个名词,并编制了世界上第一个标准化的情绪智力量表,根据他的定义,EQ还包括了那些能影响我们去适应环境的情绪以及社交能力。

1990年,美国心理学家Salovy和Mayer重新解释了情绪智力这个概念并提出了较系统的理论。

随后对情绪智力的研究便得到了迅速发展,情绪智力这个术语也得到了广泛使用。

同年,工心理学家彼得·萨洛维和约翰·梅在《想象,认知和人格》杂志上发表了标志性的文章《情商》。

1995年,心理学家哈佛大学的丹尼尔·戈尔曼教授出版《EQ》一书,荣登世界各省畅销书的排行榜,在全世界掀起了一股EQ热潮,是的EQ一词走出心理学的学术圈,走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