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七十章、九段棋所(4)(1 / 2)

加入书签

 1927年《朝日新闻》社登载了大手合(日本棋院的升段赛)比赛情况,其它报纸也纷纷开设了围棋专栏。

围棋在日本一步步扎根于一般群众之中,确立了稳固的地位,迎来了黄金时代。

清源时代。

1928年只有14岁的吴清源东渡日本,1933年与59岁的秀哉名人较艺,破天荒使用了第一、三、五手下在“三三”、“星”、“天元”的新布局,这是对道策以来日本传统布局理论的一次挑战。

这场颇有中日对抗气氛的恶战历时三个月,在日本轰动一时。

结果因种种非技术的原因,吴清源以一子之差负于名人。

但是,除本因坊一门外,大多棋手公认吴清源应该是真正的胜者。

此外吴清源打破了日本传统围棋理论的束缚,成为当代围棋理论的开拓者。

1937年秀哉名人引退,把本轩坊名号转让给《每日新闻》社,《每日新闻》社又决定捐助日本棋院,设立由全体棋手参加以实力争夺本因坊称号的冠军赛。

这就是现在每年一度的本因坊战。

1939年《读卖新闻》社筹备的“打入制十局棋”,也以木谷实与吴清源的交锋开始了。

出人意料,吴清源在第六局就以5:1一边倒的成绩击败了木谷实。

所谓“打入制十局棋”就是双方积分相差4时(如4:0、5:1、6:2)即使不满十局,比赛也算结束,积分高者为胜,败者要降低棋份。

1941年雁金准一出战吴清源,吴氏以4:1领先,到关键的第六局时,比赛因故中止了。

1943年当时执黑无败绩的后起之秀藤泽库之助(后改名为藤泽朋斋)定先与吴清源对垒。

舆论预料不及十局吴清源就要败阵,但出乎意料,到第七局,吴竟然以4:3领先,后三局藤泽连胜。

当时以十局棋总比分战胜吴清源的只是以定先6:4取胜的藤泽。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1945年5月,日本棋院被美军炸毁,战败初期的棋手们再次陷入了苦难时代。

战后的日本棋坛。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日本经济的复兴,围棋人口不断增加,新闻棋(由报社举办的棋赛)也得到了恢复,逐渐迎来了日本围棋的鼎盛时期。

1949年藤泽库之助在大手合中成绩优异,第一个晋升为九段。

吴清源以十局棋破桥本宇太郎和岩本熏,1950年由日本棋院赠与九段。

同年9月桥本退出日本棋院,创立了关西棋院。

1951年10月围棋界盼望已久的吴清源与藤泽的十局棋为棋迷们所瞩目。

吴清源依然很强,以7胜、2负、1和的比分击溃藤泽。

1954年坂田荣男先相先前来讨战,结果吴氏以6:2获胜。

1956年吴氏又以击败当时日本的一流棋手,在日本棋坛占居绝对优势。

有人说:“吴清源如能参加本因坊战(因国籍问题吴氏不参加本因坊战)肯定稳操胜券”。

吴氏每年要与应届本因坊冠军下三局棋,这几乎成为定例,而且总是吴氏取胜。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