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一十四章、首访赤峰(11)(1 / 2)

加入书签

 全市总面积9万平方公里,辖三区、七旗、二县,是一个以蒙古族、汉族为主的多民族地市,是内蒙古第一人口大市,内蒙古东部中心市。

赤峰属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冬季漫长,春季干旱。

赤峰是中国文化发源地之一,境内有红山文化遗址。

赤峰地处环渤海经济区和东北经济区的腹地,京津冀协同发展辐射区,2015年GDP总值为1861.27亿元,是中国50家投资环境诚信安全区之一。

赤峰境内被国家考古界命名的原始人类文化类型,有距今8150--7350年新石器早期的兴隆洼文化;距今7150-6420年的新石器中期的赵宝沟文化;距今6660-4870年的新石器中晚期的红山文化;距今5300年的新石器晚期的富河文化;距今5000-4870年新石器晚期的小河沿文化;距今4500-4200年新石器晚期、北方青铜器早期的夏家店下层文化。

从考古发掘出来的石器、骨器、陶器、青铜器等生产生活器物证明,早在8千余年前境内的原始先民已经过着原始农耕、渔猎和畜牧的定居生活。

20世纪70年代在翁牛特旗三星他拉出土的距今5000余年前的大型玉龙,更在全国引起轰动,被誉为“华夏第一龙“。

证明赤峰地区的古文化和中原地区一样,是远古中国文明的重要源流之一。

赤峰地区曾是商族、东胡族、匈奴族、乌桓族、鲜卑族、库莫奚族、契丹族、蒙古族等北方少数民族繁衍生息之地。

夏、商、周至春秋时期,活动在这一带的主要是商族和东胡族,行政区划属传说中古代中国九州中之冀州。

战国初期,全境属东胡。

秦初,南部属燕国和辽西、右北平郡,北部属东胡,后属乌桓。

东汉中期到三国前期,全境悉属鲜卑。

魏晋、南北朝时期,初属鲜卑、后属北朝的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北燕和后魏、东魏、北齐、北周。

隋唐时期分别设饶乐都督府和松漠都督府。

辽时,契丹族建立了辽王朝,设上京临湟府、中京大定府。

金时属北京大定府。

元时属中书省和辽阳行省大宁路、全宁路、应昌路、上都路。

明时,初属大宁卫、全宁卫、应昌卫,后属兀良哈三卫。

清代,赤峰大部分地区属昭乌达盟,南部一部分属卓索图盟。

旧中国前期属热河特别区,后改制为热河省,属东北四郡之一;伪满洲国成立后南部属伪热河省,北部属伪兴安西省。

抗日战争胜利后,赤峰境内分别建立了热中、热北、热辽、乌丹4个专署,隶属热河省。

1947年中共领导的内蒙古自治区成立,1949年5月,将克什克腾旗、林西县、阿鲁科尔沁旗、巴林右旗、巴林左旗划归内蒙古自治区。

1955年12月热河省撤消,又将赤峰县、宁城县、敖汉旗、喀喇沁旗、翁牛特旗划归为内蒙古自治区,与北部五个旗县合并为昭乌达盟。

这样说来,赤峰市以前一直与承德市,同属于热河省;热河省撤销后,这才“分家”了。

彼此相邻那么多年,除了官方之外,民间很可能都没什么正式来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