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二十一章、首访赤峰(18)(1 / 2)

加入书签

 李铁如觉得,自己接触到的所有粤语歌都非常好听;太喜欢了,全部应该努力学会。

这首《万水千山总是情》还是上师专时的一次新年联欢会上听到的,从此大为着迷。

刚上高中时候听过的《上海滩》、《霍元甲》里面的主题曲,听着也都是那样令人神往。

那时候,他还完全不会唱歌,却已经萌发了极大热情和想要学会唱歌的强烈愿望。

粤语流行歌曲,一般指香港的用粤语(广东话)唱的流行曲,由于香港的原创作曲家是广东人,又叫广东歌。

一般所指是近代的“粤语流行音乐“。

香港自1970年代起,由莲花乐队主音歌手许冠杰所带动的一股潮流,其后蓬勃发展的粤语流行歌曲;这一定义亦正符合了大部分1970年代或以后出生的香港人对“粤语流行歌曲“的认知范围。

一如其他流行音乐,粤语流行曲是一种商品;一种反映某段时期社会面貌和价值观的商品。

一般说法流行曲源于1950年代初期,但确切的源头仍然莫衷一是,有着不同的说法。

惟初期的粤语流行曲脱胎自粤曲中的小曲,乃不争的事实。

小曲是传统粤剧的过场谱子,除原有的广东谱子外,大量套用易于上口及流行的国语时代曲、欧西流行曲以至外郡民歌,填上粤语曲词,以粤曲的唱腔及配乐出现。

1950年代前的香港社会结构大致可分三为阶层:上层是英格兰殖民政府高官、外资商行高层与一小撮华人商办与富商;中产阶层只占少数;下层是佣工、文员、和占大多数的劳动人口。

各阶层的交往与流动不多,泾渭分明,绝少互相沟通。

但1949年大量移民涌入香港,香港人口激增到250万人,是战前的四倍多。

新移民之中,除了少数的资本商家和专业人士外,绝大部份都是操粤语的广东农村居民;在1950年初期,真正流行的音乐是粤曲。

从粤剧滋生出纯演唱的粤曲歌坛,将全出粤剧化整为零,在民间流传,一般歌坛附设在茶楼之内,供人品茶听曲,消费尚算普及,平民可以负担,在五十年代初期,十分兴旺。

及至1960年代时,也是香港粤语电影流行的年代,不少香港电影更卖埠东南亚等地而大受欢迎,谭炳文、邓寄尘和郑君绵等当时的电影演员均曾推出唱片。

当时粤语流行音乐只是粤语电影的附属品,未能独当一面成为艺人发展的事业。

而且一般香港粤语片中粤剧风格的唱腔亦不易受年轻人的喜欢,被认为是陈旧和市井的,好像“庙街王子“-尹光就是其中的代表。

当时的大部份年轻人还是依旧偏好于英文歌曲和国语歌曲。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